要改變生產環境,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感情和信任。比如:炭黑車間,還像以前那樣黑乎乎的,你就是多給他1000元錢,他也不干。他會說:‘我寧愿在社會上拿2000元,也不愿在你這炭黑車間拿3000元’。還有半鋼胎的硫化車間,兩年前溫度都在70度,都是男人穿著褲頭兒進車間,只能男職工來干。現在車間里比實驗室還涼快,一半以上都是巾幗英雄。這就說明我們的環境改變了,就增加了員工對企業的感情和信任,增強了企業對員工的親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汪 海
一、汪海語錄
(一)環境管理的重要意義
☆ 改變生產環境,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感情和信任,增強了企業對員工的親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 抓安全就是抓生產,抓安全就是行善積德,就是對員工負責、對企業負責,對工人的關心實際就是對生產的最大關心,對工人的熱愛必須把安全作為自己工作的重點,必須提高到關系員工家庭幸福、關系自己是否真正有良心、有道德的高度,抓好落實。
☆ 工藝“零距離”幫助我們改變了多年來“搬、抬、推、扛、拉”的落后局面,改變了原始的、粗放的、笨重的勞動方式,把員工徹底解放出來。同時,改善了員工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增強了員工對企業的感情,在全國用工荒的宏觀形勢下,不管是偏僻的沂蒙山區的工廠,還是沿海的青島市區,都實現了順利招工,這是雙星歷史上從來沒有的。
(二)雙星環境管理的要求和目標
☆ 現場管理規范化、整潔化,展現名牌新形象。
☆ 愛廠如愛家,理廠如理家。
☆ 溝見底,軸見光,設備見本色。
☆ 強化基礎管理,美化生產環境。
☆ 工序日日清,現場日日凈。
☆ 設備是臉面,保養是關鍵。
以現場管理為突破口,全面強化基礎管理。
(三)雙星環境管理的過程和成績
☆ 從80年代到現在,始終抓生產環境的改善,先解決生產環境無毒、無害、無異味的問題。
☆ 從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始終抓員工的生產、生活環境的改善,建假山、建涼亭,美化廠區,建籃球廠等運動場所,在車間種養鮮花、裝空調、透風設備解決了原來的老國企業普遍存在的臟、亂、差問題,實現了環保的、低碳的生產和生活環境。
☆ 動態管理和靜態管理相結合,科學管理和“嚴、高、細”相結合,使現場管理走上了良性循環,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穩定和提高。
二、做法與效果
(一)主要做法
1、加強現場管理,搞好現場文明生產
加強現場管理,包括定置管理、定位管理,搞好現場文明生產。
2、改善、優化生產環境,為員工營造舒適的勞動空間
改善、優化車間環境,如擴大工作空間、調整機器設備布局、改善通風、采光、照明等條件,為員工營造舒適的勞動空間。
3、加強設備管理和設備創新,實現生產安全化、自動化
加強設備管理和設備創新,改造老設備,改進新設備,逐步改進進口設備,與老的工藝、設備決裂,依靠設備改造和創新提高勞動效率,減輕勞動強度,逐步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
4、改革生產工藝,盡量實現“零距離”
改革生產工藝,盡量實現“零距離”,徹底改變了“搬、推、拉、抬、扛”的落后局面。
5、美化生產環境,讓員工精神愉快的進行生產
美化車間環境,擺放鮮花綠葉,減輕員工的心理緊張情緒,輕松活潑進行生產。
6、生產區域裝飾宣傳品,營造濃厚文化氛圍
適當懸掛、張貼語錄、標語等宣傳品,營造一個團結、向上、輕松、和諧的勞動氛圍。
(二)主要效果
1、提高了現場管理水平,克服了行業中的“臟、亂、差”問題
提高了現場管理水平,克服了原來存在的“備品備件一大片,人來人往不間斷,工模器具到處竄,文明生產不好辦”的“臟、亂、差”問題。
2、改變了生產工藝,減輕了員工的勞動強度
經過工藝創新,做到了工藝“零距離”,改變了多年來“搬、抬、推、扛、拉”的落后局面,改變了原始的、粗放的、笨重的勞動方式,減輕了員工的勞動強度,把員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徹底解放出來。
3、保證了員工的安全和家庭幸福
做到設備管理和安全工作兩者兼顧,讓員工的安全操作不出事故,保證了員工的安全和家庭幸福。
4、出現了很多全月“三零”機臺,涌現出很多“五無”設備
出現了很多全月“零維修、零消耗、零排放”的機臺,涌現出很多“無漏油,無漏氣,無漏風,無漏水,無漏電”的“五無”設備,甚至連鍋爐房也達到了這個標準,解決了輪胎企業現場管理的大難題。
5、增強了企業對員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由于改變了生產環境,增強了員工對企業的感情和信任,讓員工輕松勞動、體面勞動,促進了員工隊伍的穩定、健康和發展,增強了對員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6、現場管理贏訂單
雙星各行各業的客戶在對雙星考察前都是抱著先去看看的態度,很多客戶看后都被雙星規范、嚴格的現場管理所折服,紛紛與雙星簽訂訂單,甚至很多客戶透過現場管理看到的雙星“嚴高細”的管理理念,不斷續單,與雙星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
三、典型實例
(一)努力降低員工勞動強度
雙星各單位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很多人不情愿做“普工”,而注重選擇相對體面、輕松工作的實際特點,創新改造工藝流程,實現工藝過程“零距離”,并不斷引進和改造設備,提高設備自動化操作水平,降低了員工的勞動強度,為員工創造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促進了員工的穩定。
雙星青島輪胎總公司進行了天然膠、膠片、胎面、鋼絲圈、三角膠等十大工藝零距離改造,降低勞動強度,使有的崗位女員工也能干。雙星東風輪胎總公司2001年對硫化車間設備進行自動化改造,改造了屋頂風機,改善了工作環境,降低了勞動強度,現在硫化車間人員到崗率是歷年來最高的。雙星鞋業工業園制底車間打毛工序原來用手工打毛,工作又累又苦,但收入較低,公司創新制作了自動打毛設備后,工作環境干凈、效率高、勞動強度小,月工資漲了,打毛工郝家偉高興地說:“雙星是大企業,管理正規,通過創新,現在活輕了,掙錢多了,我們一定在雙星好好干”。
(二)昔日窮山溝 今日“小香港”
——魯中“花園式工廠”
雙星魯中公司的所在地是沂蒙山老革命根據地,由于資源條件限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長期是一個窮山溝。自從雙星集團在此成立了雙星魯中有限公司以后,促使當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雙星魯中有限公司于1992年利用原裕華機械廠舊址,與沂源縣政府本著“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建成投產。
雙星魯中有限公司成立后,將雙星先進的管理經驗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依靠誠信、創新管理,得到了迅速發展,實力、規模不斷壯大。
雙星魯中公司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基礎上,積極回報社會。自成立至今,已先后投資6000多萬元幫助當地修建公路,發展醫院等,而且不斷加強廠區環境建設,陸續建成了雙星花園,雙星動物園,雙星綠色廣場、雙星塔、雙星商務中心、觀音廟等景點和設施,涓涓流水,微波蕩漾;幽幽曲徑,拱橋高塔;白鵝引項,翠竹涂青,湖中魚兒開心地追逐,成群的鳥兒“撲棱棱”掠過,這是人們對魯中公司最直觀的印象——花園式工廠,也是當地百姓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此外,每年春季,公司都會以“活躍地方,造福一方百姓”為目的舉辦一屆廟會,深受百姓好評。
雙星魯中公司的發展不僅為自己創造了效益,還有力的促進了駐地經濟的繁榮活躍,緩解了當地的就業壓力。依靠魯中公司發展起來的紙箱廠、織布廠、海綿廠、制幫加工廠等企業年產值可達到2000多萬元,解決了1000余人的就業問題。依靠雙星員工發展起來的商業一條街,商店達到80多家,生意紅火。
正如當地群眾所頌:昔日窮山溝,今日“小香港”!
(三)鮮花說話
車間內鮮花盛開,鍋爐工穿上干凈的白大褂,來到位于革命老區沂蒙山的雙星魯中公司,大多數人都不會相信,這就是中國人自己開的制鞋工廠。這里98%的工人是當地的農民,由他們生產的一流鞋子被運到大洋彼岸的美國等國際市場。
三十幾年來,雙星遵循行業規律和市場規律,不斷進行調整,從1984年開始向外轉移生產線 ,陸續在青島郊區及全國建起成都、貴陽、張家口等十幾家生產廠。員工大多來自于西部落后地區,對管理帶來一定難度。“只有沒管好的企業,沒有管不好的企業”。為此,雙星集團汪海總裁采用國際化管理的方式,并引入中國傳統的“軍事化、家庭化”的管理方式, 帶領全員向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攀登。比如,制定嚴格的“車間管理無死角,材料管理無浪費 ,面上管理無灰塵”的現場管理標準,使車間真正達到“(地)溝見底,軸見(亮)光,設備見本色”。
對于如何管理,汪海的體會是,“領導松一尺,下邊松一丈 ;管理不深化,企業就要垮。最難管的地方要管得最好,最臟的地方要管的最干凈。只要用心去做,在山區也一樣出國際化工廠!”為給工人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促進現場管理上水平,向國際水平管理標準進軍,雙星車間、鍋爐房內均擺上了鮮花,將鮮花生長狀態和整潔情況,作為衡量車間、 鍋爐房整潔無塵的標準。每天進行檢測,只要發現花葉上灰塵多,則證明車間內不干凈 ,對有關值班長進行嚴懲。用“讓鮮花說話”的辦法來管質量、做產品,大大帶動了雙星的整體管理上水平。
負責出口工作人員的即代表著企業的形象,也代表著中國人的形象,為了提高他們的素質,根據企業實際,雙星集團制定了64字職員形象標準,包括“日清日結、禮貌待人、團隊協作”等內容。雙星從原材料到生產再到銷售,管理相當嚴格,贏得到了國際客戶的信賴。
正如汪海在雙星于紐約舉行新聞發布會上所說的:“外國人說我們硬件不好,是指產品質量不好;說我們軟件更差,是指我們管理更差。但我可以自豪地告訴大家:雙星是世界制鞋企業當中管理最好的企業。”由此扭轉了外國人眼中“中國國有企業管不好、管理差”的錯誤看法,為中國人爭了光,為中國人爭了氣。正是過硬的管理,夯實了雙星“長壽企業”的基石。
(四)密煉工穿上了白大褂
雙星憑借自身強有力的品牌實力和雄厚的資金實力,使雙星輪胎步入超速發展的快車道。根據實際,汪海提出了“軟橡膠,硬管理”的新理論,用雙星“抓具體人,抓具體事,一抓到底,抓住不放”的管理精髓開展工作。管理悄然在變。前來調試設備的德國同行豎起大拇指,用他不太流利的中國話說:“我到過許多國家的輪胎密煉中心進行過設備調試,但這么一流的密煉中心只有中國的雙星有,員工可以穿白大褂上班,這是輪胎史上的奇跡!雙星的管理真了不起! ”
四、專家點評
工效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其名稱是根據英文“Ergonomics”翻譯過來的,“Ergonomics”這個詞是由兩個希臘詞根組成的,ergo是出力,工作的意思,nomics是正常化、規律的意思。因此Erginomics的含義是人的工作規律問題。也就是說,這門學科是研究人在生產和工作中合理地,適度地勞動的問題。工效學是根據人的心理、生理和身體結構等因素,研究人、機械、環境相互間的合理關系,以保證人們安全、健康、舒適地工作,并取得滿意的工作效果的機械工程分支學科。
工效學在“人、機、環境”系統的研究中,經歷了“人適應機”、“機適應人”、“人機相互適應”幾個階段,現在又深入到“人、機、環境”三者協調的“人—機—環境”系統。在系統內,從單純研究個人生理和心理特點,發展到研究怎樣改善人的社會性因素。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生產水平的提高,工效學在機械產品的設計和制造以及整個制造加工行業中的應用也更加廣泛和深入。
工效學的幾個主要概念是:
1、人的能力。這包括人身體的基本尺寸,人的作業能力,各種器官功能的壽命及影響因素等。只有對人的能力有了了解,才可能在系統的設計中考慮這些因素,使人所承受的負荷在體能可接受的范圍之內。
2、人機交往。“機”在這里不僅僅代表機器,而是代表人工作時所在的物理系統,包括各種機器、各種自動化系統、電子計算機,辦公室等等。人類工效學的座右銘是:“使機器適合于人”(Fitting the task to the man)。
3、環境對人的影響。人所在的物理環境對人的工作和生活有非常大的影響作用,因此,很自然地,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人類工效學研究的一個重點內容。這方面的內容包括:照明對人的工作效率的影響,嗓音對人的危害及其防治辦法,音樂,顏色,空氣污染、空氣溫度和濕度對人的影響等等。
研究人類工效學的主要目的有三個:第一,使人工作的更有效;第二,使人工作的更安全;第三,使人工作的更舒適。這三個目的有時是相一致的。例如一種新機器可能比舊機器的效率更高,更安全,更舒適。但是在許多情況下,這三個目標是相矛盾的。例如一種更安全,更舒適的操作方法可能比舊方法效率要低些。某一新機器可以使人工作的更舒適,但增加的效率可以不足以補償增加的投資等。這個矛盾的解決顯然取決于人與機器的相對重要性,取決于人所處的時代,環境等。
西方社會比我們發達,生活水平比我們高,因此在那里工效學更強調人的重要性,他們宣揚“使機器適合于人”。而我國的生活水平還比較低,生產力也比較落后,在很多地方還是“人適應于機器”。
過去,由于我國人口過多,就業壓力很大,人們非常不注意勞動效率,也就不重視人類工效學。但是,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們將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質量,人們將會逐漸認識到人類工效學對搞好企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我國已經進入了國際市場,為了提高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我們也需要提高勞動效率和降低勞動成本。因此,人類工效學在我國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特別是我國近幾年出現的“用工荒”現象,就要求企業必須高度重視研究和應用工效學,科學地改善員工的勞動環境,改變員工的勞動條件,減輕員工的勞動強度,保障員工的身體安全,增強企業對員工的親和力、吸引力和凝集力。
雙星集團在汪海總裁的領導下,早就重視了工效學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他們采取了多種措施,如加強現場管理,改善、優化、美化車間環境,加強設備管理和設備創新,減輕勞動強度,改革生產工藝,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所以,在全國普遍存在“用工荒”,行業中的同類企業嚴重缺員的情況下,他們卻能夠解決“招工難”的問題,保證生產正常,實現人心穩定、人員穩定,員工有凝聚力,有戰斗力,企業滿員、滿負荷運轉。
在全國的“用工荒”現象越來越嚴重的形勢下,雙星集團的經驗對所有企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