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錢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抓用錢管理的領導不是一個合格的市場領導,政治工作也需要經濟作保證,再講奉獻的雙星人也需要錢,用錢管人,用錢減人,用錢用人,用錢抓人,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人的積極性,這是當前市場經濟中最好的辦法。雙星人要“靠勤勞、靠努力、靠拼搏”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名牌發展,個人發財。
——汪 海
一、汪海語錄
(一)錢管的重要意義
☆ 政治工作也需要經濟作基礎,再講奉獻的雙星人也需要錢。
☆ 情是基礎,嚴是關鍵,錢是催化劑。
☆ 雙星人要靠勤勞、靠努力、靠拼搏先富起來,這也是把精神與物質。結合好,平衡好,運用好。企業要發展,國家能受益,個人也要有所得。
☆ 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力是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也是檢驗政治工作的標準。要把促進生產力發展,提高經濟效益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怎樣發揮錢管的作用
☆ 用好錢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
☆ 用錢管人,用錢減人,用錢用人,用錢抓人。
☆ 靠勤勞、靠努力、靠拼搏先富起來。
☆ 名牌發展、個人發財、員工過上好日子。
二、做法與效果
(一)主要做法
1、用“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用“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解決政治、經濟“兩張皮”的問題。
2、用“錢”理順各種分配關系
用“錢”理順各種分配關系,按貢獻大小實行分配,拉開工資收入差距,按勞取酬,多勞多得,不勞不得,杜絕吃“大鍋飯”。用“錢”衡量水平高低和貢獻大小,晉升職務,提高工資。
3、用“錢”肯定貢獻和業績
用“錢”衡量超額勞動和創新成果,鼓勵那些肯付出、沒級別的能人拿高薪,鼓勵不同工作領域的員工積極創新,鼓勵新員工主動學技能,鼓勵生產經營中多涌現標兵、能手、星級技工,對有功者嘉獎,對大功者重獎,讓員工工作有目標、有動力。
4、用好“錢”提高員工的福利
用“錢”提高員工的福利,如解決與員工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住房、食堂、醫院、幼兒園、班車、澡塘、休假、旅游等問題。
(二)主要效果
1、解決了政治、經濟“兩張皮”現象,做到了精神與物質的最佳結合
雙星突破了計劃經濟時期思想政治工作不敢言錢的禁區,徹底地解決了過去喊了多年而一直沒有解決的政治、 經濟“兩張皮”的現象,做到了“精神物質一起抓,并使之達到最佳結合”。豐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提出了“用好錢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觀點,并對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予以重獎,獎彩電,獎房子,獎汽車;又提出“雙星人要靠勤勞、靠努力、靠拼搏先富起來”,以此成為雙星人做人做事的標準和事業追求的目標,極大地激發了雙星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指引著全體雙星人在市場經濟當中不斷前進,創造了雙星發展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奇跡。
2、找到了政治工作的落腳點
雙星改變了計劃經濟時期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假、大、空”,把功夫下在“真、小、實”上,著眼于與“人性”貼近、再貼近,讓員工能看得見、摸得著,運用“細化、公開、公正”六個字,將集團公司內部6萬員工的“名”(各種榮譽)和“利”(包括職務、工資、獎金、獎勵、紅利、福利等)的分配做得大順民心,找到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腳點。
3、重獎有貢獻的員工,調動了員工工作積極性
在對創新、質量、經營等各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員工,從80年代最早的獎勵電視機,到今天獎勵房子,雙星發揮了錢管的重要作用,極大調動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每年集團都有千名以上員工受到集團級獎勵,80%以上員工享受到車間級以上獎勵。
4、激發了員工的熱情、激情,增強了員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用“錢”管讓員工切實感受到了“有付出就有回報”,“在雙星干有奔頭”,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熱情和激情,增強了員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促進了企業的基礎管理
對有創新、有小改小革項目的員工進行獎勵,促使員工更加積極的進行創新和小改小革,不斷促進企業各項基礎管理工作的提升和完善。
三、典型實例
(一)用“錢”管—雙星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
1991年春,原中宣部部長王忍之到雙星考察,汪海從煙臺趕回來,向中央領導作匯報,他第一句話就問:“你愿意聽真話還是假話?”
王忍之不禁一愣:“當然聽真話!”
“真話好說,就是難聽。”汪海賣了個關子。
王忍之說:“共產黨人講究實事求是,自然要講真話,老實話。”
于是汪海直言不諱的說:“不管是市、省宣傳部門,還是你們中宣部發下來的文件,我們都很少去學習執行。”
“那你抓什么?”王忍之問。
“我就抓一條: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只要不違背黨的基本路線、基本原則就行了。”汪海說,“我們雙星有自己的‘三熱愛’—愛雙星、愛集體、愛崗位。工人愛國得先愛廠,愛廠先愛崗。只要做到這三點,就是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所以我們提出雙星人的形象意識是‘為國家爭光,為民族爭氣,為雙星增輝’。在新的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強、要提高,必須創新,要讓大家聽起來感到你說的是實話,說得有道理,愿意照著去做,我看這就達到目的了。假如你成天在這里學文件,在那里念報紙,他覺得離他的思想十萬八千里,這樣的思想政治工作白白耗費精力,徒勞無益。比如現在搞市場經濟,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提出全員轉向市場。全員轉向市場,不是說大家都上市場賣鞋去,而是一針一線與市場相連,縫鞋幫的縫不好就會影響質量,影響雙星的形象,就等于砸了工人自己的飯碗,別的也就談不上了??????”
面對一個中央領導,這樣的話雖然是大實話,卻不是誰都能講出來的,這就是汪海的可貴之處。所以王忍之在參觀工廠后對他說:“我走了14個沿海城市,就碰到你一個人說實話。”
汪海別立一格提出了“市場政治”的觀點,要以市場政治指導企業在市場經濟下的行為。汪海的“市場政治”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市場政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的上層建筑,它是統領企業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核心理念,它包括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企業管理、企業文化以及相關的制度層面的東西,是物質與精神的辯證統一。簡言之,就是在市場經濟中的企業政治。
雙星之所以能夠率先走向市場,首先是思想進入了市場,超前的思想在實踐中形成了超前的理論,然后又來指導事業發展,使雙星在企業內部及外部環境都十分惡劣的條件下,能夠突出重圍并不斷發展壯大,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創造了自己的企業文化。回顧雙星三十多年來的發展道路,在每個歷史階段基本上都沒有大的失誤,始終挺立潮頭,歸根到底就是因為有著正確的市場政治理論作指導。
可以這么說,汪海的市場政治理論的靈魂就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其指導思想就是鄧小平理論。在這一旗幟下,才能創造性地把企業政治具體化、實效化。
雙星所謂的市場政治,有很大成分是講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很多人認為市場經濟中企業不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了,其實這是一個認識的誤區,這種觀點對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貽害多多。汪海始終認為,市場越活躍,越需要務實的政治理論,靈活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不但不能削弱,反而要加強。假如沒有正確的思想、理論作指導,沒有優良的政治作風作先導,在市場上也就不能創造性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1984年,汪海樹立雙星企業精神時,其中一項是“興利”,當時許多人都不理解。在當時的輿論環境下,義、利之辨是很嚴酷的,是有政治風險的,在那個只講奉獻、只講精神的年代,講興利,講金錢物質的東西,很多人認為這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是庸俗哲學,是資產階級錯誤思想,輿論斗爭很激烈。可是企業搞經濟怎么能不談“利”呢?不從實際出發,不實事求是,把思想政治神圣化、教條化,也就使思想政治工作越來越空洞、枯燥,越來越被人們所厭棄,只能對經濟建設產生消極作用。汪海抓政治,在企業內部解放思想,首先從“興利”開始。
后來汪海又提出:用好錢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場經濟中,怎么把你手中的錢運用得最好,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同時又用錢把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為企業作貢獻,創造價值,這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國有企業要探討的問題。以往,政治、經濟“兩張皮”的現象喊了很多年,雙星卻把它們很好的解決了。從最早開展的“三個百”競賽到“成本在我身邊”競賽、“刀下留錢”競賽,以及以資金為中心的,以降低六大費用為重點的深層次管理和“三個知名度”大討論等等,都是精神與物質、思想政治與經濟的有機融合。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經濟作保證,不能只講奉獻,不講利益。1992年汪海又提出雙星人要“靠勤勞、靠努力、靠拼搏先富起來”,也就是要把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個人與企業的關系結合好,平衡好,運用好。企業要發展,國家能受益,個人有所得。
在中宣部的一次理論研討會上,汪海發言講,貨幣是商品的一般等價物,它雖不能代表人格,但它在社會上流通,沒有它人就不能生存,你去飯店吃飯,沒有錢就吃不上,所以說企業在用錢方面是很有學問可研究的。贊同他的觀點的人說,“用好錢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這個說法提得好,哪個單位把錢用得好,哪個單位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就都會建設好。
另外,市場政治也是民主政治。雙星的職工民主管理委員會從1983年開始就參與企業管理,職工代表對企業具體的人、具體事包括對管理層進行面對面的實事求是的評議,而且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被稱為企業政治的典范。管理也是政治。雙星提出要在實際工作中管理人、教育人、解放人,提倡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化、細化,敢于抓具體人、具體事,這才是更重要、更過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具體化成功的一個表現。
有個時期上面要求黨政分家,有的企業連黨委會的牌子都摘了下來,似乎企業不再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了,汪海卻有他自己的獨特認識:“黨委會牌子不能摘,新形勢下廠長要抓政治,黨委也要抓經濟,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現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了,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黨、政都要圍著經濟轉,怎么能分家呢?”后來上邊又傳達了新精神:黨政班子不但不能分家,還要加強黨的工作。一些企業又紛紛重建黨的機構,增加黨務干部,汪海卻不盲從,說:“折騰什么?兩套班子,兩張皮,豈不是又要造成黨政矛盾么?”這就是汪海,雖然善于逆向思維,卻一貫堅持一個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汪海講,一個企業家不但要像戰場上的將軍,還應是一個有著自己思想的政治家,不懂政治,尤其是不懂中國的政治,很難在市場上取勝。汪海常發逆耳之言,但誰也不能否認他很有政治頭腦,這是一種更高級的智慧。
(二)重獎科技創新人才
今年52歲的李有才是個能人,1961年從鄭州工業學校畢業后就來到青島第九橡膠廠。這么多年來,廠里人都知道李有才是個革新迷,年輕時迷,年過半百了還迷!
李有才好琢磨,又愛提建議。從60年代初到現在,他提的各種革新建議真可以車載筐挑了。雖然廠領導換了好幾茬,可誰也未曾冷了李有才那顆為了工廠嘔心瀝血的心。
1963年,李有才搞出了脫楦機,代替了把成品鞋一雙雙從鞋楦上拔下來的手工勞動,提高工效30倍,當時化工部曾專門開會推廣李有才的這項新技術。可李有才卻說:“搞這項發明時,我是提過幾個點子,但主要是領導都采納了,還幫我解決這、解決那,不然也白搭。”1964年,在廠領導的支持下,李有才又用裁斷機的原理發明了切割膠鞋底海綿的沖切機,提高工效近40倍。通過這兩件事,大伙都說“有才真是有才”。
有才平時話不多,但他只要萌發一種革新的想法,就憋不住要找領導提。他說:“有好點子不提,那是對廠子不負責。”
1985年,汪海出任青島第九橡膠廠廠長。這位山東大漢走馬上任辦的第一件事,就是號召職工提合理化建議。有一天下班后,李有才找到汪海,提出了搞膠鞋成型連續化、自動化的設想。汪海一聽樂了,和李有才一起有板有眼地談到晚上9點多。李有才最后說:“讓我搞,我還有個條件,我要兩個人。”“行,你自己挑。”第二天,李有才挑選的兩個肯學能鉆的小青年就向他報到來了。
廠區西頭有兩間小屋,不大,還挺陰冷,但李有才感到在這里搞研究已經挺好了。自打李有才領著幫手在這里搞起了研究,汪海就成了這里的常客。他經常來詢問李有才有什么困難,鼓勵大家好好搞。
李有才從膠鞋的出型開始研究。過去膠鞋邊上的膠皮彩條都用手工貼,費工不講,質量也差。經李有才潛心研究,搗鼓出一種雙色圍條機,不久又搞出了多色圍條機,一次就能自動在鞋邊上貼4種不同顏色的彩條。專家們鑒定認為,這種設備填補了我國膠鞋生產中的一項技術空白,性能可與日本、韓國的同類產品媲美。為此,李有才得到了轟動島城的重獎—一臺當時社會上人人夢寐以求的彩色電視機。
(三)雙星獎勵特級創新能手出國旅游—獎旅游、增信心、渡難關
2008年12月18日下午,雙星集團在青島總部舉行了“雙星集團特級創新能手出國旅游活動啟程儀式”,為企業34名特級創新能手赴中國香港、澳門地區及新加坡、馬來西亞九日游舉行隆重的歡送儀式。雙星集團總裁舉行隆重的歡送儀式。雙星集團總裁汪海和這些特級創新能手一一握手表示祝賀,勉勵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創造成績,為戰勝金融危機,影響不懈努力。雙星特級創新能手們頭戴紅色雙星帽、身著雙星運動裝、腳蹬雙星名人跑鞋,身披“雙星集團特級創新能手”大紅綬帶,手拉雙星高檔大紅旅行箱包,個個笑容滿面,洋溢著無比自豪和榮耀之情。
多年來,雙星集團堅持年年對質量標兵、創新能手、雙星勞模“獎旅游”,這些標兵、能手、勞模大都來自一線的生產、技術和管理骨干。組織他們爬泰山、登長城、游故宮、觀看升國旗儀式.......營造出濃厚的“學先進、趕先進、當先進、做勞模”的新風氣,又為企業不斷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鑄就人才強勢。
雙星每年組織創新能手、質量標兵、雙星勞模免費旅游的做法,雖然花費不小,但對企業來說,已經成為其激勵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星集團總裁汪海談道:“這是雙星堅持多年的精神和物質相結合,實現思想政治工作具體化的一種好形式。通過這種形式,廣大員工確實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激勵。這個錢花得值。他們都是企業的崗位明星,為企業發展作出了貢獻。這些先進中的先進,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戰勝發展中不利因素的最寶貴財富。我們通過組織他們出國旅游,開開眼界、開拓思路,考察一下市場,這將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有熱情。特別是目前的金融危機,企業更要靠核心技術,靠充分挖掘人才發展潛力,創新思維,打好商戰中創新的人民戰爭,才能渡難關,戰勝危機。”
即將踏上出國旅程的雙星鞋業工業園制幫車間主任孫愛芹,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高興地對車間的姐妹們說:“做夢都沒想到,集團會對一名基層的普通管理骨干給予出國這么高的待遇,我們更應該珍惜工作,回報雙星。”
四、專家點評
在市場經濟時代,“人”首先是以“經濟人”的姿態生活的,即首先必須以獲取一定的經濟收入為其生存的基本條件,然后才能從事其他活動,比如政治、法律、道德、藝術、教育、哲學、宗教等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個人的勞動付出與收入所得長時間處于不平衡狀態,即“入不敷出”,這個人的積極性必定受挫。但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特別是在極“左”思潮盛行的年代里,我們卻總想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之類的思維方式來解決這個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問題,得到的結果總是事與愿違。
人作為高級動物,體現自身價值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人的這種本能的體現形式有兩種:一種形式是精神上的追求,如授予榮譽稱號、頒發證書獎牌等等;另一種形式就是物質上的追求,其集中表現就是追求“錢”,這是精神鼓勵所不能替代的。因為在市場經濟當中,貨幣是商品交換最主要的前提和保證,它雖不代表人格,但卻在社會上流通,沒有它人就無法生存,因此,任何人都無法回避“錢”。
汪海總裁較早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常說:“再講奉獻的雙星人也需要錢。”
所以,早在80年代初期,他在講企業精神時,就將“興利”作為一條很重要的內容列入其中。可以說,“興利”這一觀點的提出,強烈地沖擊了當時那個年代共產黨人恥于言利的思想禁區,長時期遭到非議,但卻使雙星人在進入市場初期就牢固樹立起市場經濟的效益觀念。后來 ,他又將“興利”擴大化,大膽地提出了“用好錢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這一理論觀點,并對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予以重獎,從而更大限度地調動了全員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后來,他又提出“雙星人要靠勤勞、靠努力、靠拼搏先富起來”。這不僅是將精神與物質結合好、平衡好 、運用好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成為雙星人做人、做事的標準和事業追求的目標,并指引著全體雙星人在市場經濟當中不斷前進。
革命導師恩格斯早就指出:“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就是說首先必須勞動,而后才能爭取統治權,從事政治、宗教和哲學等等。”恩格斯闡述的這個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即物質第一、精神第二,應該成為企業管理、特別是企業薪酬管理的根本方針。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完全否定精神的作用呢?不是。歷史唯物論認為,精神與物質相比當然是第二位的,但這決不是說精神是無用的。相反,精神對物質具有反作用,在一定的特定條件下,精神可以轉化為物質,精神對物質具有強大的能動作用。所謂“一定的特定條件”,主要是指特定的人(如革命領袖、戰斗英雄、勞動模范等極少數精英人物)、特定的環境(如物質條件極度匱乏,連續殘酷的戰爭,如紅軍長征、抗震槍險、抗洪救災、與歹徒搏斗等)、特定的時間(如各種競賽的沖刺階段、登山接近頂峰時間等),在這種特定條件下,就必須強調精神的能動作用,促使精神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這并不違背歷史唯物論,恰恰是避免了機械唯物論,堅持了唯物辯證法。
“精神對物質具有強大能動作用”這一原理,汪海總裁不僅深諳其精髓,而且在他的管理實踐中運用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