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热门无码,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中文,亚洲 小说 欧美 另类 激情,综合中文字幕在线

汪海三十年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錄

第七章千里馬與伯樂

上篇 汪海擎雙星


 

   這30年來,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好多是紅頭文件里找不到的,假如沒有改革開放的大環境,沒有青島兩任市委書記和國家主管部門領導的鼎立支持,沒有給我這一塊施展才干的天地,我就不可能走到今天。

 

                                       ——汪海 

溫總理穿雙星鞋

2006年7月26日的《大河報》上刊登了一篇題為《溫家寶穿舊鞋視察河南》的報道:“那純白略帶黑條紋的‘雙星牌’旅游鞋,陪伴著我們的溫總理,走過了全國30個省市,走過了全國數千個縣(市)……這是一雙普通的旅游鞋,這是一雙被粘合過多次的雙星牌旅游鞋,它承載著溫總理那不知疲倦的身軀,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它承載著溫總理那顆赤子之心,把黨和政府的關愛親手獻給人民,它承載著一個偉大的胸懷,那里洶涌著國家與民族的血脈。

汪海看到溫總理穿“雙星”鞋走遍全國的消息,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對職工們說:“總理不僅僅是穿了一雙國產鞋,而是他用實際行動向全國人民發出了這樣的信號:從我做起,弘揚民族品牌!這是領導對雙星的支持,對民族品牌的支持,我們雙星人要以此為榮,繼續給我們的品牌增光添色。”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激烈競爭的環境下,企業間的競爭已表現為品牌的競爭,品牌本土化和品牌國際化已成為當前企業面臨的新課題。溫總理曾經強調:“擁有名牌的多少,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象征。名牌就是質量,就是效益,就是競爭力,就是生命力。希望全國有更多的名牌走向世界,加快培育更多世界級企業和世界級品牌。”

通過溫總理穿著雙星鞋走訪全國這件事,全體雙星人感到特別激動和自豪,總理在支持民族品牌上為全國樹立了榜樣,這與目前存在的一些人以穿洋品牌為榮、部分商場將民族品牌拒之門外的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汪海向社會高呼:“該到喚醒國人民族品牌意識的時候了!”他說:熱愛民族品牌是愛國主義的體現民族品牌的意義大于經濟增長速度品牌用在市場上就是原子彈

部長平息語錄風波

2005年春天,新出版的高等教育通用教材《管理心理學》中,有一章重點介紹了“汪海語錄”。把雙星企業管理中的這一經典案例,介紹給學習、研究企業管理的人們。這說明“語錄”不再是某些領導人的專用名詞,而是企業管理者用來管理企業的一種有效方法。

環視歷朝歷代的將帥無不重視口號、標語的感召力,當代的企業家也相當重視言簡意賅的企業口號。一位管理學專家在走訪了雙星,認真觀看了汪海語錄后說,口號、標語,是一面旗幟;易懂易記,一目了然,容易為公眾和員工接受,也是企業職工的精神導向。在雙星“汪海語錄”代表著一種企業文化,傳遞著企業的管理理念,是企業成功的一種推動力。現在,管理界十分推崇語錄和商訓的重要意義,有的出版社還專門出版了企業家語錄的書籍,但是在當年,“汪海語錄”,卻引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20世紀90年代初,雙星的工人們為了給自己樹立信心、提高工作效率,主動把汪海在工作實踐中總結出的口號、標語寫在宣傳版上,掛在操作間里,后來此事被新聞界的朋友知道了,把汪海這些蘊含著深刻道理或哲理的大實話稱作“汪海語錄”,從那時開始,“汪海語錄”這個詞就叫開了。當時,只要你走進雙星的任何一個車間,都會發現“汪海語錄”。

有人就穿鞋,關鍵在工作;

用戶是上帝,市場奪金牌;

兩眼盯在市場上,功夫下在管理上;

以質量保名牌,用名牌創效益;

管理無句號,名牌無終身;

……

    在雙星人的眼里,汪海的這些語錄掛在車間或寫在企業的重要建筑物上,可以起到比文件、規章制度更直接的教育和感化的作用。他們抬頭可見,無意中就能引發對某個問題的思考,這種對經營理念的強化,勝過了會議上的宣講和文件頒發。雙星的員工們對記者說:我們工人更喜歡這種形式。

何止是雙星的員工喜歡,臺灣的一個鞋業老前輩,在雙星奪走了他在美國的訂單后,一百個不服氣,非要看看大陸這家叫“雙星”的企業到底有什么絕招能把他打敗。

那天,這位老前輩先參觀了雙星先進的流水線和科學的現場管理,他的火氣沒了一半,氣也消了一半,當他看到四處懸掛的“汪海語錄”時,居然掏出一個小本,像個小學生似的一條一條地抄寫起來。臨走時他對記者說:“汪總裁的語錄非常好,我想這就是雙星成功的奧秘,我把它抄下來帶回去,讓臺灣的同行們都學習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運用于企業管理是再好不過的經典。”
    老先生是氣憤而來,服氣而去。

不僅是臺灣同行,韓國的同行來雙星參觀后,也偷偷地把“汪海語錄”抄錄下來,帶回去掛在他們的工廠里,作為商業訓誡。但中國的一些官員去韓國參觀訪問,見他們的廠里都掛著汪海的語錄,心里一是不舒服,二是感到奇怪,他們不明白汪海的那些所謂的“語錄”不過是一句口號,為什么韓國人會如此喜歡呢?

韓國企業的這位老板笑笑說,汪海先生的這些話,都是從商戰中得來的,既實際又確切,比如,“只有沒管好的企業,沒有管不好的企業”;、“市場是檢驗企業一切工作的標準”、“有情的領導,無情的紀律”、“人是興廠之本,管理以人為主”,非常適合企業管理,而“干好產品質量是最大的積德行善”、“等待別人給飯吃,不如自己找飯吃”、“市場是企業的最高領導”,則能讓我們的員工在質量、做人和經營管理上有新的認識和啟發。

“語錄”如同插上了翅膀飛出了國門。然而,也不知道是出于嫉妒,還是有人別有用心,有人說汪海搞“個人崇拜”,除了毛澤東有語錄外,誰敢說自己的話是語錄?一時間,攻擊他不宣傳上級指示卻把自己的話當“語錄”等各種指責聲接連不斷,沖擊波甚至震蕩了主管部門化工部。

當時任化工部部長、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顧秀蓮知道這件事后有些心焦,她了解汪海向來是性格豪爽,有思想,敢做敢為的企業改革者,在他的帶領下,雙星成為化工部所管轄的優秀企業。對這樣一位企業家不能只聽一面之詞,她決定親自去雙星一趟,看看這些頗受爭議的“汪海語錄”到底是怎么回事。

這次,顧秀蓮部長像以往那樣一個車間一個廠房地視察,認真地看著車間里懸掛的“汪海語錄”:“只有疲軟的產品,沒有疲軟的市場;名牌是市場經濟的原子彈;價格的競爭是暫時的,質量的競爭是永恒的;企業的一切都可以改變,唯有質量第一永遠不會變;“無情的紀律,有情的領導”……”

在場的人把心都提到嗓子眼,他們在等待著顧部長的“宣判”。只有汪海還是那樣的笑瞇瞇地、充滿自信地跟在顧部長身后,向顧部長解釋這條語錄是怎么得來的,那條語錄是從哪件失敗的經驗里換來的,哪些是從古人思想中獲取的,顧部長十分認真地聽他的解釋,當問到員工對這些語錄怎么看時,職工們告訴顧部長,這些話我們不但能看得懂,也知道指的是工作上的哪些事情,干起活來心里有數,就不會走板兒。顧部長會意的點了點頭。

后來顧部長對化工部和山東省的有關領導說:“汪海這些口號和標語不都是他從市場中總結出來的治廠之道么?有什么不好的!企業的經營者只有將經營理念徹底地、深入地貫穿于職工的行為中,企業才能是一個團結的、富有戰斗力的集體。尤其是大規模生產企業,如果沒有核心凝聚力,很容易是一盤散沙。那么靠什么來形成萬眾一心、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呢?汪海的這些語錄就是為了靠強化作用,把幾萬職工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為雙星的發展共同戰斗。在這方面汪海是先行者,他的典型經驗值得學習。不要小瞧一句口號,它是號角,是行為規范,更是企業文化不可缺少的因素。

顧秀蓮部長在雙星進行完現場考察之后,不但沒有批評汪海,反而成了“汪海語錄”的傳播者。還專門撰文稱贊雙星是國有企業走市場經濟之路的成功典范。

正是顧部長的信任與支持,為汪海平息了“語錄”風波,使世人通過這些質樸瑯瑯上口的“汪海語錄”,看到了汪海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思想者。

伯樂好眼光

唐代是想家韓愈在《馬說》中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在汪海走過的成功之路上,還有另外兩位“伯樂”的支持和鼓勵,他們是兩任青島市委書記劉鵬和俞正聲同志。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劉鵬和俞正聲書記為汪海承受了不小的壓力。因為市里的其他領導,以及有關部門的負責人都認為汪海這個人太狂傲,什么都敢說,什么都敢做,尤其是雙星成為自營自銷、自負盈虧企業以后,汪海更是天馬行空、獨往獨來,大事不請示,小事不匯報,全由著自己的想法來,以至在其他人眼里,汪海簡直成了目無組織、目空一切的人,而且把雙星也弄成了無上級管理的企業。

對于這些議論,劉鵬書記笑著說:“大家都在喊改革,對于汪海,你們能不能寬些尺度呢?”而在尺度的松緊上,兩任市委書記都給了汪海充分的理解。汪海不僅是當時唯一沒有參加“廠長經理培訓班”的企業法人,而且市里主持召開的與工廠、市場無關的會議都可以不參加。

關于汪海不參加會,市里的其他部門很不理解,甚至能將代替汪海去開會的副總當場攆回去。可在當時,汪海既要跑市場,又要下工廠,根本沒有精力參加各個部門組織召開的各種會議。關于汪海的這一做法,俞正聲書記說:“雙星的發展不能看汪海來沒來開會,而是要看工作搞業績上去了沒有,他長時間奔波于工廠和市場之間,不可能每個要求一把手參加的會他都來,所以我們大家還是要多給他一些理解。”可以說,當時能得到市委書記點頭同意不參加市里的大小會議,汪海是青島市的第一個企業領導。

汪海召開記者招待會后,青島橡膠公司的部分領導,認為整掉汪海的時機已經成熟,極力慫恿市紀委參與對汪海的調查。汪海從日本考察回來就接到了市紀委的傳訊,引發了著名“紀委風波”

那天,汪海在和市紀委大鬧了一場之后,突然覺得自己身處險境。這股勢力太強大了,自己雖然行的正,但畢竟身單力薄,如果得不到有關領導的支持,必然落入權利角逐的深淵,后果將很難預料。如果這些人得逞,最好的結果是撤職,最壞的結果可能是受黨紀政紀處分,深陷囹圄。想到此,汪海的后背冒出一股涼氣。

汪海感到事態嚴重,必須找市委劉鵬書記當面把事情說清楚。事不宜遲,他推著自行車又返回了市委。汪海急匆匆地上了二樓,但是門上只有號碼,他不知道劉書記在哪間辦公室辦公。正東張西望地揣摩著,碰巧劉書記的秘書出來了,問他找誰,汪海把他的來意說了。劉書記的秘書進去匯報后,讓他進去面談。

此時,劉鵬書記正在審閱由市紀委、市整黨辦聯合上報的關于對汪海進行隔離審查的報告。他們收集了汪海一系列的“越軌”行為,準備在全市縣團級干部中第一個抓汪海的典型,只是他遲遲沒有簽發,因為他想更多地了解一些情況,正好這時汪海來了,所以他想聽聽汪海本人的說法。

開始劉鵬書記很嚴肅,漸漸地他覺著汪海講的有道理,開始尋問一些細節問題。聽完汪海的匯報后,劉鵬書記語氣非常堅定地說:“借助新聞媒體宣傳企業改革和產品,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不能不說是一種探索。給每位記者送一雙鞋試穿提提意見也沒有違規,問題是人們對這樣的做法還缺乏認識,所以才有了針對你的這起‘槍打出頭鳥’的風波。要知道,中國該辦的事情太多了,但由于人們受陳舊的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的影響,造成了明明是該辦的事你辦不了;而那些真正不該辦的事你辦了,卻因為人們的習慣勢力,認為是正常的、自然的,這就是我們改革所面臨的阻力。企業改革必然要清除這些阻力,才能邁開大步子。”

聽了劉鵬書記的話,汪海眼前的一團烏云散了,所有的擔心也瞬間化解。他決心還是按照市場的歸路搞經營,把雙星的事業干到底。

后來,劉鵬書記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對市紀委的人說:“汪海搞這個記者招待會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企業?”

市紀委的人答道:“為了企業。”

“那么他花這些錢進了個人腰包沒有?”

回答說:“沒有”。

“那么他有沒有權花這筆錢?”

回答是“按理說有,但是……”。

劉鵬書記搶過話頭說:“不要‘但是’了,只要這幾個問題是明確的,我看那個文件就不要下發了吧。”

就這樣,這件事被劉鵬書記壓下了。正是劉鵬書記既超前又現實的想法和實事求是的處理態度,才為汪海在“新聞記者招待會”的事件正了名。

 

 

解救“四面楚歌”

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曾經很時髦的黃膠鞋有了新的評價:“黃幫黑底,兩天不洗,奇臭無比。”聽著人們的評價看著大街上人們穿著各種鞋子,汪海覺得黃膠鞋退出市場的那一天越來越近。他對干部們說:“這種鞋再過兩三年,我們就是站在街上拿它送人,恐怕都沒人要了。”大家聽他這么說,再想想這兩年銷售上的困難,也都信服地點頭稱是。汪海馬上召開大會向全廠職工宣布:“3年后,老產品全部‘退役’!”

作為一廠之主,汪海大話說了,目標定了,可心里一點譜兒也沒有,別提有多急了。身邊的工作人員看他像個炸彈,每天說話辦事都小心翼翼的,生怕稍有不慎把這顆炸彈引爆了。

汪海整天跑市場,考察鞋業,還是琢磨不出來出路到底在哪里。他有個習慣,一旦他有什么難題總喜歡在廠區里走一走,轉一轉,從工人們那里尋找答案。這天,他來到計劃科,見有的職工往廠里搬鞋盒。就問,“你們怎么干上這種活了?”職工回答說:“這是外加工。”

一句話讓汪海茅塞頓開,這鞋盒能搞外加工,老產品不也可以擴散出去嗎?想到這個主意,多少天來的郁悶頓時煙消云散了。說干就干,汪海帶上一桿子人馬,外出考察去了。

在青島市周邊轉了一圈,汪海心里的想法已經成熟,回來以后,他在主要領導會議上,把自己的計劃合盤托出:“我們要在鄉鎮企業建分廠,把老產品逐步擴散出去。總廠的能源、設備、人力、物力就可以集中起來上新產品。這條路子咱一不需要投資,二不用市里撥煤撥電;實施后既可以保住原有市場,又可開拓新的道路,即能給企業帶來效益,還扶持了鄉鎮企業。”

汪海說得慷慨陳辭,條條是理,手下們的臉色卻越來越灰暗。等汪海講完話后,會場一片靜寂,掉一根針都能聽到聲音。沉默是優雅的否定,也是最執拗的反對。在這一點上大家的態度不僅明確,而且是異常地一致。汪海只好宣布散會。

讓汪海出乎意料的是,會上的沉默演變到會后竟釀出了軒然大波!有人罵他是“賣廠賊”!有人罵他不講良心。還有人說他出外游逛,拿幾代職工的技術換酒喝,拿工人的血汗錢換魚蝦吃了。指責的聲音像潮水般涌來。

汪海在驚訝和感嘆之余,想到了職工代表大會。他希望工人們能理解他的這一方案,可是“職代會”提了210條意見,其中182條指責他的這一設想是賣廠。汪海見全廠職工誰也不理解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跑到上級主管部門去尋找支持,可話剛說到一半,就見對方合上了筆記本。那眼里流露出一個再明白不過的意思:異想天開!

這時,汪海的處境只能用最悲壯的一句成語來形容:“四面楚歌”!

和所有成功者在沒成功之前處境一樣,汪海感到無比的孤獨。如果戰勝不了這種孤獨,再偉大的精神領袖都會中途夭折。值得慶幸的是,汪海不是那種輕易認輸的人,他要一往無前,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勇敢突圍,而眼下實現這種突圍的最好辦法,就是為自己找到一把上方寶劍。

汪海抱著最后一搏的決心來到市委,再一次敲開了劉鵬書記的大門。當時,劉鵬書記聽汪海講出具有開拓性的構想后,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新思路,這位為企業改革杠大旗的領導舉雙手贊成,并授意汪海可以大膽放手實踐,遇到什么問題可以直接來找他解決。

得到了市委書記的支持,汪海一方面傳達市委的精神,一方面組織精兵強將,向想象中的廣闊天地進發。很快,他們就在山東省內建起了13家聯營廠,年加工鞋幫和制鞋的產值超過1億元。可以說,正是汪海過早地借用了外部的力量、外部的資金,才使雙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和壯大。如今職工們也沒有忘記這場“賣廠”風波,許多人都是當時反對汪海的,但現在他們都佩服汪海當時的英明決策,稱贊汪海有先見之明。 

    汪海捕捉到鄉鎮企業正在興起的這樣一個機,把老產品的制作工藝、技術和設備向嶗山、黃島的農村鄉鎮企業擴散,借他們的資金、廠房和低價勞動力,去生產農村這個廣大市場需要的產品。而讓總廠騰出人力、設備,集中力量搞好產品結構的改革和工藝布局的調整,上新品種,上新工藝,上中高檔產品。這在決策上可以說是“借地生金,借水行舟”,具有相當前衛的戰略意義。

國家的相關政策,也就是企業橫向聯合政策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才出臺,可以說,汪海比其他人早走了好多年的這步棋,不僅為雙星的整體戰略結構的調整摸索出了一條捷徑,更為后來雙星的不斷發展及迅速擴張奠定了基礎。而它的直接效果,就是雙星集團的最后一雙解放鞋“退役”。

 
 

一個企業的精神領袖,所必備的就是超前的決策能力,汪海從背著商業部門賣鞋那一次開始,他的決策雖然遭到多數人的反對,但是事后人們發現,那些決策不僅是正確的、超前的、還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雙星在全國所有的國企制鞋廠如多米諾骨牌一樣垮下時,能夠迎風破浪,逆流而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汪海的英明決策。

正當汪海帶領雙星人干得熱火朝天時,1985年6月,中央提出了“企業實行廠長負責制”的大政方針,廠長必須由大專或大專以上文化水平的人來擔任。橡膠公司對汪海沒有大專文憑提出異議。

劉鵬書記在開會研究時這樣講道:“通過幾年的實踐,證明汪海是有能力的,所以我們還是應該實事求是地看待問題,現在我們研究的不是叫他下臺的問題,而是如何為他掃清障礙讓他干廠長的問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才難得,大膽啟用。”就這樣,劉鵬書記本著企業的需要和實事求是的原則,打破紅頭文件的規定,冒著極大的風險叫汪海擔任雙星的廠長,在山東省所有的大企業中,他是被任命的唯一沒有大專或大專以上文憑的廠長。

汪海說,人在困境中要自我感覺良好,在工作中要自己拿自己當骨干。像汪海這樣的性格,這樣的思路,有很多人是看不慣的,他們面對他的時候就感到不自在,假如汪海遷就、妥協的話,那什么事也干不成。反過來講,汪海這樣的性格和思路,要是說話不算數的話,那會比殺了他還難受。

在汪海得到“廠長”這個頭銜以后,他真是豁出命來了。不但全面引入競爭機制,在干部的選拔、培訓和任用方面廣開渠道,擇優任用。還在全廠進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體制改革:在企業內部分家放權、分層承包、分開算賬,把各個生產車間和輔助部門改變為分廠,成為一個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與此同時,又在企業內展開了幾十次解放思想的大討論,在九大方面實現了“九換腦筋”,明確地樹立了符合市場經濟發展方向的市場觀念、競爭觀念、效益觀念、人才觀念、創新觀念、質量觀念、新產品開發觀念和思想政治工作觀念。汪海把它總結為雙星市場經濟的三次革命。就是:革了保守觀念的命,換了一個新腦袋;革了計劃經濟舊框框的命,造了一個新機制;革了等、靠、要守業方式的命,創了一個新模式。

1986年6月23日,這是汪海永生難忘的一天,也是雙星發展史上最具歷史意義的一天。因為在3年前的這一天,汪海在全廠宣布“3年以后老產品必須全部‘退役’,而3年后的這一天,雙星全部完成了新老產品的過渡。

    6月23日530分,最后一雙解放鞋從生產線上下來。汪海和職工們站在生產線旁邊,看著建廠以來最后一雙解放鞋過來,大家的心情都格外激動。當汪海親自為最后一雙解放鞋系上紅綢帶時,全廠職工都高高舉起雙手,為它鼓掌送行。可以說,這雙解放鞋的“退役”,不僅標志著雙星一個歷史時期的結束,也意味著雙星另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開始。

 

焦點透視:不遇伯樂,不至千里

汪海帶領雙星在國內外市場馳騁,創出了國際名牌,他的成功不是孤立的,是伯樂慧眼識才、推波助瀾取得的碩果。這一點正如漢代劉向所言:“騏驥雖疾,不遇伯樂,不至千里”。意思是千里馬需要伯樂慧眼識珠,人才需要寬博的胸懷與果斷的決策來支持。

支持汪海的這幾位領導,他們變伯樂相馬為賽場識馬,既有識才的慧眼,又有用才的氣魄;既有愛才的感情,又知人善任,才使汪海這樣的人才得以放開手腳闖市場、搞改革。也正是因為這些領導在關鍵時刻為汪海撥亂反正,才使他的理念得以有效實施,使他的精神主旨得以彰顯,對于這一點,汪海始終懷有感激之情,在許多公眾場合表達了對他們的尊敬與謝意。尤其在劉鵬書記年歲已高,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以后,汪海經常去他家里探望,也向他講述雙星新近的發展情況。

汪海說:“感恩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典型的情感方式。員工對企業有感恩心,事業能迅速發展壯大,一個才干出眾的人,對自己的上級領導有感恩之心,他就能把整個身心獻給自己鐘情的事業。”汪海對伯樂的感激之情,是他堅定不移地干在雙星、創世界名牌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在外國企業高薪相聘時毫不動搖的精神支柱。他說:“我是中國人,我要為自己的國家干事業。”他的這句豪言壯語,折服了外國的企業家和許多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