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七年九月七日)
一 提高認識是深化企業改革的前提
目前我廠的改革總的形勢是好的,經我們幾年來的探討,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是符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符合我廠實際情況的。下面從五個方面談談如何進一步加深對改革的思想認識。
(一)這次機構調整是我廠幾年來改革的繼續和發展
特別是通過黨員大討論,全廠黨員干部加深了對改革的思想認識,出現了不少部門、科室主動提出改革、大膽設想改革、自覺進行改革的好勢頭、好局面。有的改革建議書文字多達萬言,不僅反映了我廠黨員干部對改革的認識水平,同時也表現了熱愛九廠、建設九廠的高度責任感和榮譽感。我們這次機構改革是廠領導經過兩個月來的反復醞釀、反復考慮決定的,充分體現了全廠職工的共同心愿。我廠幾年來每一次在組織機構上進行的大膽改革和探討,都是根據我廠今后的發展,經過反復分析研究,實事求是做出的決定。同時也是下一步全廠組織機構改革的前奏,是以我們的實際行動迎接黨的十三大的召開,是我廠幾年來經濟體制改革的繼續和發展。
(二)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幾年來,由于我們堅持了實事求是,開拓前進,使我廠實現了領導體制、干部制度、勞動工資分配、科技體制,內部經濟承包和劃小核算單位、發展橫向聯營、職工民主管理等各個方面的重大改革。并通過改革給我廠各項工作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可以斷言,今后九廠要前進,聯合體要發展,靠的也是改革,不改革就不能前進,不改革就不會發展。但是從整體上看,目前我們仍然處在探討階段,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要適應改革的需要,跟上改革的形勢,首先必須更新觀念,這是搞好改革的前提。必須從觀念上、體制上、思想上、組織上都適應整個改革的需要。應當看到,改革是一場偉大的變革,是一場革命,牽動著社會的每一根神經,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改革存在著很多困難和阻力,要看清形勢,提高認識,排除阻力——是搞好改革的首要條件。
(三)當前我廠在改革上存在的一些問題
由于受舊體制的影響,當前我廠在企業外部和內部都還存在不少問題。
1.從企業外部講,主要存在“六個不適應”
一是行政體制還不適應行政體制改革的要求。二是改革的理論還不適應改革實踐的要求。由于上層建筑的改革滯后于經濟基礎的改革,必然使得理論的發展跟不上改革實踐的要求,在實踐上給予企業的指導反映出明顯的“時間差”。三是組織機構不適應經濟形勢的要求。上層機構政治體制結構不適應經濟體制的發展和要求,企業的“婆婆”太多,而給企業的權力有限,為企業辦實事就更少。神多、廟多、小鬼多的現象嚴重影響企業的工作節奏和辦事效率,因此,驅神、拆廟,轟小鬼已是迫在眉睫,急不可待。四是政策和法令不適應經濟發展和企業建設的要求,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壓力和阻力。五是價格體系不適應企業生產發展的需要。社會各企業間缺乏必要的配合協調,各種生產資料盲目提價,缺乏合理的價格管理制度,使企業間的生產發展不平衡,給企業帶來沉重的負擔。六是外貿體制不適應出口發展的需要。在不少方面限制較多,統得過死,阻礙了企業向外向型發展。
2.從企業內部講,主要存在“五個不適應”
一是機構設置和人員安排還不能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少數部門機構臃腫、人員龐雜、工作效率較低的現象依然存在。企業還有“三多”:(1)部門多;(2)副職多;(3)閑人多。二是以生產為中心的指揮協調部門和大流水生產工藝還不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速度。樣品的設計、模具的制作、工藝的調整還不能適應市場發展小批量、多品種、新花色、快節奏的要求,中間環節較多。三是部門之間還存在相互制約的現象,在配合協調上還不能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少數部門的領導總是算小賬,沒有全局思想,缺乏積極、緊密、主動地配合銜接的好作風。四是在分配制度上還不適應多勞多得、按勞分配的原則要求。各種形式的“大鍋飯”依然存在,不利于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因素。五是干部職工的思想素質還不適應改革對我們的要求。各種舊思想、舊框框、舊觀念仍然還在束縛著一些人的頭腦,特別是個別部門,干部舊的意識太多,缺少拼搏精神,缺少全局觀念,不愿當無名英雄,有時影響了改革的深入,影響了生產的發展。
(四)要適應新形勢,就必須盡快轉變作風,清除阻力
要跟上改革的步伐,適應改革的新形勢,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1.要盡快轉變作風,要徹底進行以下四個方面的轉變
一是思想上要轉變,適應改革的新要求;二是作風上要轉變,做到高效率、快節奏;三是態度上要轉變,要轉變過去那種以鄰為壑,互相扯皮的現象,堅持積極主動、團結協作、緊密配合的工作態度;四是工作上要轉變,要統籌安排,不能顧此失彼,樹立起全廠一盤棋的思想。
2.要清除思想阻力
從企業外部、內部存在的問題看,有體制上的原因,也有思想上的原因。就我們企業內部講,關鍵還是思想上的原因。要搞好企業改革,就必須首先清除“左”的和右的思想阻力,從形式上、組織上、手段上、方法上排除五種干擾,樹立“五個觀念”。即一要排除過去那種以政治為中心的“左”的干擾,樹立以生產經營為中心,一切為了生產、一切服務于生產的觀念;二要排除論資排輩的陳舊觀念,樹立爭創一流、爭創第一的觀念;三要排除工作好壞一個樣,繼續想吃“大鍋飯”的思想干擾,樹立獎勤罰懶、按勞分配的觀念;四要排除坐等靠看、消極等待的思想干擾,樹立主動改革、大膽創新的思想觀念;五要排除與己無關、漠不關心的思想干擾,樹立自覺改革、以改革為己任的觀念,不當絆腳石,爭做促進派。
(五)改革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企業,企業內部的主要表現是搞承包,企業的發展方向是搞集團。近幾年,我廠改革的步伐較快,很多方面走在了前面,總的形勢是好的。目前改革已是大勢所趨,眾望所歸。不光中國在改革,歐美國家也在改革,整個世界都在改革。而要使改革成功,關鍵就是要更新觀念,不更新觀念,一切改革都等于零。
二 更新觀念是深化企業改革的關鍵
目前的改革,關鍵是要更新觀念,從中央來講,對企業要求進行全面經濟承包,貫徹廠長負責制。同時在機構上要精簡,在分配上要改革,徹底打破各種形式的平均主義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而思想觀念不更新,改革就不可能真正實行,思想觀念不更新,就是改革了,也可能還會退回來,走老路。
(一)什么叫更新觀念
更新觀念就是在新形勢下,用現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去觀察、去分析、去思考,打破傳統的舊觀念。否則,如果仍按原來舊的觀念、舊的眼光、舊的方法、舊的模式去研究分析問題,改革就不可能成功。更新觀念通俗地講,就是要加深對改革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的認識,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去探索前進。也就是說,用新觀點、新方法去觀察、去分析、去處理現實社會問題,要“摸著石頭過河,挽起褲角探路”。既要大膽,又要謹慎,不能異想天開,要一步一個腳印地探索前進,走一步,看一步,過急不行,墨守成規也不行。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二)當前要更新以下“五個觀念”
1.更新舊的干部制度觀念
要改變過去那種干部被免職就是犯錯誤的狹隘觀念,今后干部的“上”和“下”,不能以犯不犯錯誤為標準,而是以改革和需要為標準,適應形勢、順應改革就用,不適應、不需要就不用,上和下是辯證的統一,干部能“上”也能“下”,是當今改革干部制度的必然結果,不能再用過去那種只有犯了錯誤的干部才能下去的舊觀念來看現在干部的“下”。這里要特別強調,老好人,老實人,勤勤懇懇但沒能力,沒有改革創新精神和奮力拼搏的事業心的人不一定當干部,要從改革發展的需要去看待干部的“上”和“下”。長期以來,由于政治體制和官僚主義造成機構臃腫的現象比較嚴重,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改革干部制度,就是要針對機構的設置不適應“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要求,逐步調整精簡。當然,在整個國家體制沒有大的變動之前,我們一個廠想進行大的改變是有很多困難的。
從我廠幾年來的實踐證明,隨著體制的變化,干部能“上”能“下”,可以鍛煉教育干部,可以培養幫助干部,“鐵椅子”徹底搬掉后,我們有些干部下去了,認真總結了自己的經驗和教訓,過上一段時間,由于改革的發展可能又會重新任職。今后我們集團發展了,下一步用人的地方很多,關鍵看自己成才不成才,勝任不勝任。例如,今后我們要在全國各重要城市設許多辦事處、分公司,還要建分廠搞聯營,需要干部的地方還很多,關鍵就要看自己的能力,看個人的表現。
2.要更新組織機構的觀念
幾十年來,我們企業的機構都是從“抓階級斗爭”、“突出政治”這個范疇設置的,已經不適應當前中央提出的“以經濟為中心”的經濟體制的要求。而企業要改革、開放、搞活,進行經濟承包就必須對企業結構進行調整,進行內部機構的重新組合,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這是正常的。要能適應企業的這一結構變化,必須要更新觀念。如果還用原來的舊觀念看待各種新事物,那么各種機構都是不能變的。過去企業就是按比例配夠人,不管企業需要不需要。講究上下對口,上面設個神,下面就要有個廟,造成人浮于事,機構重疊,因人設事。本來一人能干的事,非要兩人去干;一人能兼起來的工作,硬派多人去做;本來同是了解一件事,一個部門就行了,卻要幾個部門都去辦。既浪費人力,叉給基層帶來麻煩,給生產車間造成很大負擔。我們說,企業的主要工作是搞生產,發展經濟,給國家創造更多財富,所有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目的也是把生產搞上去,把經濟效益提上來,機構的設置怎樣能有利于生產就堅持怎樣做,要堅決掃清生產發展的一切障礙,企業必須以生產經營為中心。
3.要更新生產管理的觀念
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為了促進生產的發展。過去的一套管理辦法大家搞了30多年,也習慣了。有些辦法是大家經過幾十年辛苦勞動總結出來的,現在機構變了,原來那些管理辦法就不適應了,必須重新去理順,重新去總結,這是很正常的。但是假如觀念不更新,還用原來那一套辦法去辦,就會感到一切都不適應,所以說更新觀念是搞好生產管理的關鍵。制幫分廠和出口鞋分廠的合并就是為了促進生產的發展。因此,各部門科室,特別是計調、科技、財務、勞工等科室要積極主動地理順關系,不能設障礙,出難題,否則就要追究責任。對于一些具體問題,如鞋幫如何領?出口談判和模具制作等關系怎么辦?這些具體問題,希望你們積極主動地進行解決,理順各自關系。在各科室人員分工上也必須更新觀念,由于受幾十年“大鍋飯”的影響,大家習慣分工過細,一人就干一樣。現在企業講效益,改革了,不能一人只管一樣,要一專多能,一人多用,要有競爭意識,要實行兼職,工作要打滿,科室同志只有高負荷、快節奏地運轉,才能出效率,出水平,出成績,才是真正的雙星精神。
4.部門的改革也要更新觀念
改革是一場革命,它要同幾十年來的舊觀念進行斗爭,靠一兩個人不行。改革不光是廠長、書記的事,而是全廠職工的共同大事。現在有些部門還在那里等,思想還不接茬,看到問題也不提出,甚至看到很明顯的問題,也不主動去解決,怕提出之后改革革到自己頭上,怕下車間,怕到第一線,這是思想問題和教育問題。但也有的同志由于改革調整了工作,觸動了自己,不是采取積極態度,而是發牢騷,講怪話。假如這些人不能更新觀念,認真查找自己的問題,怨天怨地就是不埋怨自己,不急起直追,在今后的改革中將會犯更大的錯誤。
今后不能為關系而設人,希望各部門領導在改革上都不要搞個人小圈子。特別是出口鞋分廠合并后不能搞自己的小圈子。要樹立一個中心,不能搞多中心,沒有中心工作就會亂套。
5.在培養主人翁意識上要更新觀念
在當今20世紀80年代,一個企業要想真正搞好,靠廠長一個人不行,要靠全廠職工都行動起來,才能真正搞好。而要使大多數職工都行動起來,就必須樹立起熱愛九廠、以九廠為家的精神,培養主人翁意識。培養主人翁意識靠什么?單純靠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行的,光靠感情投資也是無止境的。有些人不自覺,光靠政治工作去幫助教育,他會感到你對他無可奈何,不理你也沒辦法,純粹是在養著他。領導千方百計給他增加福利,調整工資,但他總不滿足,好像九廠不知欠他多少賬,他們自己不干活認為是應該的。對這部分人就要強化“以嚴治廠”的方針,強化主人翁意識,使全廠職工都能說主人翁話、辦主人翁事、盡主人翁責,培養職工“愛廠、求實、拼搏、興利、開拓、前進”的企業精神。對不自覺的人就是要強化,目前有的人思想素質實在太差。勞工科、職工代表、保衛科、組織科、企管辦要認真抓一下勞動紀律,堅持用紀律、用制度去約束這些不自覺的人,給那些不干工作老當“評論員”的人一點壓力和制裁。這是對那些以廠為家,拼命苦干,自覺遵守勞動紀律的同志一個有力的鼓勵和支持,同時也扶持了正義,培養了兩個方面的主人翁意識。
三 深化改革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企業今后的發展,要靠改革來振興,靠改革求發展。因此,深化企業改革,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不改革就不能發展,不改革就不能騰飛。可以斷定,黨的十三大召開之后,全國改革的形勢會更好,改革的特點會更深刻,任務會更加艱巨。企業改革是城市改革的前沿陣地,要求改革的步子更快、更大。
我廠下一步的改革,要在上半年搞“雙增雙節”、整頓干部作風、強化質量管理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要堅持做到“三個結合”,即:第一,要把改革同下半年的“雙增雙節”運動緊密結合起來,把“雙增雙節”落到實處,盡最大努力來完成今年利稅過千萬的目標;第二,要把改革同提高干部作風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改革進一步促進干部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的轉變,重點解決干部的“鐵飯碗”、標準要求不高,思想上、行動上的懶散問題;第三,要把改革同提高產品質量緊密結合起來,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提高質量這個中心,把提高產品質量作為企業的生命線、生存線、貫穿于生產全過程的一根紅線,通過改革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促進工作質量和服務質量。而要搞好這“三個結合”,就必須認真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要充分發揮企業集團的優勢,逐步完善各種形式的經濟承包責任制,這是企業今后發展的方向。
(2)要大刀闊斧地進行機構改革。政工部門、行政部門、生產部門、輔助部門都需要改革,養閑人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各部門老好人、討好人、怕得罪人的領導是搞不好改革的,工作也是搞不好的。各部門領導都要從本部門做起,主動拿出改革的方案來。
(3)全廠上下要步調一致,統一調度,統一指揮,進一步理順、協調好分廠與分廠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產、供、銷三者之間的關系,決不能相互脫節,一定要把生產抓上去。
(4)下一步黨、政、工三者的關系如何進一步理順?企業集團今后如何發展壯大?怎樣盡快擴大出口生產,實現企業向外向型轉變?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大家在探討研究中認真去大膽實踐的重大問題。
我們的發展方針已經定了,就是對外走雙星路,在經營上走自己的路,在行業中敢于競爭,硬碰硬自己發展自己;對內走雙星路,強化主人翁意識,用科學,用技術,用能人,用創新精神,自己解放自己,培養雙星精神,開拓出口工作新局面,使企業由內向型生產逐步轉為外向型生產,把我廠建成我國最大的膠鞋出口基地之一。要實現這一方針目標,就需要全廠干部職工進一步發揮“愛廠、求實、拼搏、興利、開拓、前進”的企業精神,以十倍的信心、百倍的努力,去探索,去拼搏,去抗爭,迎接九廠全面改革的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