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八年三月十三日)
我廠近一兩年的改革實踐證明,在各式各樣的競爭中,最緊要的是人才的競爭,是對人的基本素質的競爭。沒有勇于改革、富于開拓的人才,就難以搞活企業;沒有具有現代化素質的人,實現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
從去年開始,我們在實行聘任制、任命制、選舉制的基礎上,采取招標、投標、相互奪標等形式,選拔能人,讓能為企業多創利、為職工謀福利的能人直接參與治廠。例如,我們先后在全廠公開張榜招聘動力分廠、模具分廠、PU鞋分廠、服務公司的廠長和經理,有近20人揭榜參加競爭,其中一般工人就占12人。原模具分廠兩名青工通過合伙投標競爭,最后以年創利60萬元而一舉奪標,分別擔任了PU鞋分廠的正、副廠長。上任后他們沖破框框,帶領一幫小青年,對從聯邦德國引進的20世紀80年代世界先進制鞋設備—雙色聚氨酯注射機的鞋楦和生產工藝進行了大膽改進。通過改進設備和工藝,效益提高了一倍,每雙鞋的消耗下降了15%。僅降低消耗一項,每年就可節約資金近5萬元。由于我們把競爭機制引入到人才的選拔和使用中,為更多的職工參與競爭創造了良好環境,為更多的人才脫穎而出提供了機會和條件。能者上,弱者下,已在我廠形成大趨勢。通過內部競爭,發現了人才,培養了干部隊伍,增強了素質,加快了節奏,提高了效率。1987年我們把17個科室合并為6個處,把精減下來的40%科室人員充實到生產第一線。
人才動起來,企業活起來。經濟效益連續4年創全國同行業最高水平,在全國同行業廠際競賽中連續4年奪得第一名。企業先后被化工部、山東省、青島市授予“六好企業”、“先進企業”、“文明單位標兵”等榮譽稱號。雙星牌足球鞋、排球鞋分別榮獲國家銀質獎。田徑鞋等8個產品獲部優,老人健身鞋等10個產品獲省優。
(原載《大眾日報》1988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