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七日)
青島雙星集團公司8年奮戰闖出了一條走向市場經濟的成功之路。8年前一個窮困潦倒的老企業如今發展成為擁有75家企業、1.8萬多人的全國同行業規模較大、技術一流、品種齊全的制鞋集團,企業走上快速發展、良性循環的道路。“七五”期間產值年平均遞增37%,實現利稅平均遞增22%,提前10年完成翻兩番的目標。
1983年,我們在經濟最困難的時候被迫進入了市場。按規定,當時的產品只能由國營商業統購包銷,可我們生產30年一貫制的解放鞋卻堆積如山,產品賣不出去,工資發不出來。沒辦法,我們背著“官商”,“偷偷摸摸”地把鞋運出廠自銷。廠長與工人都背著鞋去闖市場,從此便下了“海”。
我們集團前身叫青島橡膠九廠,出去賣鞋,人家反問“‘香蕉酒廠’怎么造鞋”?叫人哭笑不得。與市場隔絕,閉門造車,信息不靈,耳目不聰,市場一有變化,就出現產品積壓、經濟虧損,這就是計劃經濟帶來的病癥。幾年來,我們下決心把銷售市場先建立起來,先后在18個大中城市建立銷售分公司,1000多個銷售網點,對國內市場從滲透、擴展到覆蓋、占領。在全國同行業普遍產大于銷、供過于求矛盾困擾的時候,雙星產品始終產銷兩旺,年產4000萬雙鞋無一積壓,內銷、自銷比例從1988年起達到100%。也就是說,我們依靠自己在市場上站住了腳,而且很快成長壯大起來。
如果說自營銷售是我們走向市場的第一步,自營進出口權的獲得則是在走向市場道路上豎起的第二個里程碑。1988年7月獲準自營出口,當年創匯便達69萬美元,1991年達到1463萬美元,今年到目前已突破1500萬美元。每年翻一番。開始沒有一個人不說“不可能”,最后沒有一個人不說“沒想到”。思想一解放,夢想不到的事都實現了。
企業進入市場后,整個大環境沒有改變,流通體制未得到改革,市場發育不成熟,必然要遇到超乎尋常的困難。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我們提出:兩眼盯在市場上,工夫下在管理上,首先練好內功。靠內部機制的改善克服外部不利因素的影響,為市場競爭創造最佳的內部環境,改換一切不適應市場競爭的舊機制和舊秩序。
8年改革中,我們一直在闖路,是被告一路狀、受一路批評指責走過來的。改革不是在沒人的路上闖出一條新路來,而是在有人的路上闖出一條新路來,主要障礙是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是40年來計劃經濟形成的舊制度,要改一改路,讓路變得更寬闊、更暢達,讓人們走得更快。但是打破原來的“鐵欄桿”、鐵關系,又談何容易。我們本著雙星人敢闖、敢轉、敢爭、敢創的“四敢”精神,靠全體職工頑強的拼搏,終于開拓出一條走向市場經濟的成功道路。
正是在這走向市場的8年中,雙星的內部經營機制得到大轉換。我們重建了以銷售為龍頭的經營機制;以三項制度改革為核心的競爭激勵機制;包括思想工作在內的內部管理機制;還有領導機制和約束機制。五大機制改革同步進行,創新管理全面展開,也形成了屬于我們自己的市場經濟管理理論體系。
我們在很多方面在全國同行業中是“闖”第一個浪頭的。我們超前進入市場,做了不少帶有試驗性質的事。比如:1983年在全國最早把農村承包制引入企業生產;1983年在全國最早搞橫向聯合,實行產品擴散;率先在全國破除“鐵交椅”,進行人事制度改革;1984年在全國最早開新聞發布會,向市場宣傳企業與產品;同年,在全國同行業最早擺脫計劃銷售的束縛,實現自營自銷;在全國最早提出“以市場引導企業,全員轉向市場”的思路……我們不是獨出心裁,而是比較早地走向市場后,在四面包圍中左右沖突,想殺出一條路來。我們的許多做法,后來被實踐證明是對的,更堅定了我們大膽走下去的信心。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和動力,競爭激勵機制調動起來的積極性沖破了條條框框,使雙星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目前,在我們企業管理人員中,競爭上崗的工人占60%,中層干部72%是從工人中上來的,他們的最大特點就是有闖勁,敢創新,奉獻精神強。這是雙星開拓市場經濟道路的骨干力量,是走向市場經濟成功的保證。
顯然,是走向市場、引入市場經濟機制挽救和振興了雙星集團。從我們雙星集團的成功可以看出,企業或早或晚都要走向市場這條路。走得早,就早主動,早受益。這是必由之路,也是必勝之路。我到過許多先進發達國家的制鞋企業,我認為我們這8年的發展速度比我考察過的企業都快。我們雙星的內部管理是世界上同行業中較好的。它們只有經濟一手,我們還有強有力的思想工作等措施和制度。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企業一旦在市場上站起來,就顯示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就能超過發達國家企業。
(原載《經濟日報》1992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