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
東南亞是新興起的工業區,是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區域。本世紀末下世紀初將是亞洲人主導世界的時代,亞洲形成經濟圈,世界上許多國家把注意力轉移到東南亞。東南亞在世界制鞋行業具有重要地位,其鞋類消費市場也深具潛力。雙星集團出口的地理結構過多地集中在美國,在中美貿易摩擦頻繁的情況下,考察并開拓經濟快速成長的東南亞市場,對雙星集團實現市場多元化、發展成為綜合性跨國公司非常有意義。
一 東南亞鞋業市場狀況
(一)東南亞制鞋行業按照自身的經濟規律在不斷地調整變化
從世界范圍來講,美國、意大利等發達國家曾是主要制鞋基地,隨著經濟發展和結構性產業調整,勞動密集型的制鞋行業已經完成了向外轉移,最初是轉移到東南亞、東亞韓國、南美等地區。東南亞地區同樣也遵循著客觀經濟規律。韓國和我國臺灣曾是運動鞋的主要生產基地,目前正在萎縮,逐步轉到印尼、菲律賓、泰國等地區。但多數廠家經營不成功,以我國臺灣為代表,逐步轉向中國內地,內地受政治因素的影響較大,目前開始向越南轉移。國際市場受政治因素影響,這是企業本身無法解決的。總起來說,東亞、東南亞制鞋行業的變遷印證了客觀經濟規律。東南亞的制鞋行業處于上升形勢,運動鞋的需求也在不斷上升。當前世界級水平運動鞋制造商是臺灣人,已經不是韓國人了。東亞、東南亞運動鞋的主要生產基地在哪里?在中國內地。中國的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有適宜的投資條件,以臺資為主要代表,有幾百條運動鞋生產線,從而成為主要鞋業生產基地。最近臺灣鞋業制造商開始向越南轉移建廠,近年內將形成氣候,這主要是因為部分發達國家對越南的優惠政策及越南自身具備適合鞋業發展的經濟條件,這對我國內地制鞋行業將產生影響。
(二)東南亞制鞋行業的主體力量是華人
無論是菲律賓、印度尼亞,還是泰國、中國內地及臺灣,華人是制鞋工廠的主要投資者、經營者和管理者。華人以其聰明才智在制鞋這個復雜行業中取得了成功,東南亞制鞋商之間的競爭也主要是華人之間的競爭以及華人和韓國人之間的競爭。
(三)東南亞是鞋業生產基地,同時也是消費運動鞋的發達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僅有四種名牌運動鞋一天的產量在100萬雙左右,年產量在3億雙以上,這驗證了“有人就穿鞋,關鍵在工作”的道理,說明運動鞋市場非常廣闊。
(四)東南亞鞋業市場是個名牌競爭的市場,不是名牌在市場上寸步難行
東南亞地區非常講究等級身份,存在追求名牌、崇尚名牌的消費習慣。雙星人經過十年開拓,創出了中國人自己的世界名牌,這筆無形資產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一定要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在有13億人的國內市場上名牌優勢不能丟,在進軍海外市場的過程中也要大力塑造雙星的名牌形象。在東南亞市場上,凡是名牌鞋都有名牌的連鎖店,凡是名牌鞋都是服裝、鞋帽等產品配套發展,在依靠母體企業起家后,向相關行業滲透發展,形成多種產品的名牌系列。
二 韓國鞋業狀況和我們應該吸取的教訓
韓國曾經是世界的制鞋王國,1988年我們去考察時,正是韓國制鞋的鼎盛時期,制鞋大公司為數眾多,有的公司擁有120條生產線之多。但是近兩年中,韓國制鞋行業迅速滑坡,大多數制鞋企業關停倒閉,據該國統計,整體上下降了80%,目前其最大的制鞋工廠有13條生產線。由于制鞋行業不景氣,制鞋材料配套行業也相當蕭條。韓國制鞋工業從頂峰走向低谷,是有著深刻原因的。
從企業外部來講,第一,國內高科技、高效率工業及大化工、大鋼鐵、汽車工業發展快,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勞動密集型制鞋工業失去優勢;第二,國內三產、四產迅猛發展,沖擊了制鞋行業;第三,臺灣在中國內地發展鞋業,進行了工藝、技術的改造和突破,在價格和品質上具有優勢,但韓國鞋業向外轉移慢了,20世紀9年代臺灣在運動鞋制造上占據了領先地位,對韓國制鞋業構成競爭威脅。
從企業內部來講,韓國制鞋業的倒退有三個關鍵問題沒有解決好。第一,沒有解決好自己的牌子問題,在發展中沒有創自己的牌子,只是給人家的世界名牌加工,當人家轉移訂單之后就一無所有了;第二,沒有解決好自己的銷售網絡和渠道問題,不進行推銷,不了解市場,嚴重地依附于世界名牌銷售商;第三,沒有解決好產業結構的調整問題。物極必反,最興旺發達的時候往往潛伏著最大的危險。在韓國制鞋業高峰時期,企業領導人盲目驕傲,形成規模之后,沒有在母體企業的基礎上跨行業發展,產品結構沒有發生變化,導致經受不了市場波動和變化的經營風險。
雙星集團目前也處于事業發展的興旺時期,我們要吸取韓國制鞋企業的深刻教訓,必須認識到如果我們不能克服潛在的危險,韓國制鞋行業的今天就是雙星的明天。雙星集團在前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一開始就打出了自己的牌子,形成了自己的名牌;一開始就建立分公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銷售流通體制,目前我們正在推行工貿一體化,在山東經營總公司和開發區運動鞋廠聯合進行試點,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準備全面推開,生產與銷售、后方與前方合二為一的嶄新體制,一定會促進雙星事業更快地發展壯大。應該看到,目前集團公司的熱硫化鞋出口,其實質就是控制在美國大經銷商手中。沒有自己的牌子,沒有自己的市場,沒有自己的銷售渠道,企業就難以生存,企業也很難在高峰時期進行調整。沒有任何一個行業永遠興旺發達,局限于一個行業,企業風險很大。同時在集團公司制鞋業形成規模之后,我們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采取多元化經營戰略,加快三產、四產的發展步伐,加快向跨行業綜合性方向發展。這是從韓國制鞋企業身上要吸取的深刻教訓。
三 從東南亞及韓國成功企業身上我們應該借鑒什么
(1)成功的公司、企業都有一種追求卓越、追求一流的精神,有民族精神和企業精神結合在一起的志氣,這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保證。最可怕的就是人沒有一種志氣。大宇集團的成功,有其“用戶愿望高于一切”的經營理念;而雙星集團的成功,“創中國人自己的世界名牌”是我們的精神支柱。
(2)無情的紀律和有情的領導結合好。臺灣人在內地和印尼的工廠管理都很嚴格,同時他們也很關心職工的生活,從飲食、住宿、娛樂乃至衛生間都創造較好的條件,這對于以手工操作為主的制鞋生產具有特殊意義。雙星要想繼續發展壯大,各級領導必須注意關心職工生活,把“嚴”和“情”有機結合好。
(3)在韓國鞋業蕭條的情況下,也有成功的廠家脫穎而出。凡成功的公司都公認有三條經驗,一是嚴格的管理,二是高品質的產品,三是高科技的保證。在跨世紀的今后10年發展中,雙星人要高度重視科技的作用,依靠科技振興雙星。對在科技上有成果的人才要發揮作用,大膽引進,注意做到寧精勿多,少用人多給錢,拉開分配檔次,用高報酬調動積極性,同時要維護集團公司的權益,對關鍵崗位實行終身或長期合同制。
(4)名牌的產品要有名牌的員工素質,要有名牌的原材料,要有名牌的質量意識,要有名牌的營銷方式和服務措施。凡屬世界名牌對原材料采購都有嚴格控制措施,雙星鞋作為中國名牌與世界名牌,在采購皮材等原材料上要嚴格把關,要求外經貿部盡快在韓國選擇符合要求與條件的皮革工廠發展定點供應商。
(5)要學習他們尊重經濟規律、按經濟規律辦事的態度。大宇集團24小時接待客戶的精神,曉星物產及雙魚集團不錯過一個客戶推銷自己,不漏過一個機會宣傳自己,就體現了把客戶當做“上帝”的意識。他們不放過任何一個信息去發展自己,只有這種強烈的責任心和事業心才能捕捉到成功的機遇。雙星股份改制和股票的獲準發行,就體現了事在人為、自己創造條件、自己發展自己的膽識。
(6)東南亞地區是人口集中地區,是經濟快速增長的地區,也是運動鞋消費上升的市場,集團公司擬在新加坡設立經營公司,在東南亞展開雙星鞋銷售的陣地戰。
(7)名牌本身就具有高附加值,是一種特殊的高科技、高利潤的產品,形成規模經濟后,必須配套發展。我們在發展五鞋并舉的同時,要借助雙星的知名度向與鞋有關的行業發展,向海外市場發展。母體企業發展到高峰的時候,大三產必須發展,向國際水平邁進;我們的配套行業剛剛起步,要建立大型鞋材配套工廠。綜合性跨國公司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有實實在在的措施。只有跨行業、跨國度地發展壯大,制鞋母體企業才能不斷發達,集團公司才能經得起風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