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黨令如山
汪海喜歡大海。
每當面對大海,他總會想起黑格爾在100年前說過的那段話:“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類束縛在土地上,把人們卷入無窮的依賴性里邊。但是,大海卻挾著人類,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動的有限圈子。”
汪海也想超越。
80年代初,當在計劃經濟“搖籃”中長起來的國有企業如夢中初醒般正摸著石頭過河時,“雙星人”卻在具有超前意識的汪海率領下,以敢為天下先的膽略和勇氣,沖破了幾十年計劃經濟的束縛,率先在國有企業中第一個下海闖進市場,開始了艱難的創業跋涉。
1983年,橡膠九廠被斷奶之后,成為青島市國營企業每一家實行“自營自銷、自負盈虧”的“雙自”企業。即是說,過去吃了幾十年的皇糧,一夜間已被斷掉。今后的路,只有靠自己走。
撲面而來的現實是殘酷的。面對殘酷的現實,汪海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他把自己的思考寫在了一份備忘錄里。
這份備忘錄這樣寫道:
中國改革前的國營企業幾乎都是畸形的,是生產的巨人與經營(狹義的經營)的侏儒不和諧的結合體。一面是生產過程的大而全,小而全,而這巨人卻過度虛弱,沒有活力;另一方面是產品銷售、市場信息及在企業機體中的反饋功能嚴重地先天不足。在國家用計劃經濟的拐棍支撐著兩者的平衡時,矛盾尚不覺得十分空出,一旦撤掉支柱,這個畸形人立即會失去重心,而無法正常行進……
是的,盡管“雙星”產品已被源源不斷地開發了出來,但市場銷售狀況卻不盡人意——百貨站不包銷,自己又沒有經銷能力,于是造成的現狀是:生產越多,虧損越大。
汪海當然知道,企業要生存,要發展,要壯大,就只有一條路,即面對市場,把市場作為企業的最高領導;將市場作為檢驗企業一切工作的標準。
但面對的競爭對手卻十分厲害:東南有“上?;亓?rdquo;;華北有天津運動鞋“雙錢”。這兩支勁旅幾十年稱霸南北,名聲顯赫,想讓對手讓路,談何容易!
何況,這兩個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恰好對青島南北夾擊,形成一個扇形包圍圈。而在南方的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的三資企業,更像雨后春筍,數不勝數。他們以外來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為優勢,以美觀、新穎的旅游鞋覆蓋了市場,其發展趨勢,咄咄逼人。
而雙星卻困難重重。其中最大的難題,是內部組織機構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全廠27個科室,有的與生產經營嚴重脫節,徒有其名,失去了功能。三四百名干部,靠工人的血汗養著,高高在上,人浮于事。相反,對于市場信息的捕捉、產品的設計試制、產品的銷售網絡、售后服務等面向市場的工作,卻沒有專門機構負責。照此發展下去,如何了得?
于是,為適應市場的需要,為解當務之急,汪海決定:大刀闊斧地對企業進行一場綜合配套的機構改革。
汪海的第一刀,是砍向廠里的安全科。
黨委會決定公布的當天下午,汪海就找安全科的正、副科長談話。
科長一下子就把汪海撞了回來,說:“安全科的建制完全是按照上級的規定。如果現在部里、或者省里、市里有撤銷工廠安全科的決定的話,我們沒有話說。”
汪海說:“你要上面的決定,沒有。但是讓你們合并是黨委會從實際出發做出的決定。希望你們能夠理解,顧全大局。”
第一次談話,對方不服。
當晚,汪海又找他們進行第二次談話。
但對方的態度仍然強硬,拒不執行。
為什么?有靠山。
這個安全科將近20人,基本上是一些領導的親戚、子女、關系戶,他們占據著臨街的辦公樓整整一層的辦公室,一人一個辦公室,連會議室都有七八十平方米,而且專門配有打字員、放映員。但九廠從建廠以來,他們卻從來沒有給生產第一線工作的工人發過工作服,連手套也不發。工人僅有的一條圍裙也是補丁摞補丁。到大夏天,三車間的女工們都光著膀子干活。相反,這些坐在辦公室里養尊處優的人倒有工作服穿,冬天還自己給自己發棉衣棉鞋。工人對他們真是又恨又怕又無可奈何,背地里把這個特權小王國稱為“超階級科”。
第二次談話沒談成,汪海就火了。他說:“你們這些年來,養了那么多閑人,占了那么多房子,可是你們對工人們做過什么好事?擺出來讓我聽聽!”
兩個科長當然擺不出來。
汪海又說:“給你們三間房子就夠不錯了,回去馬上把樓層給我騰出來!”
對方卻說:“讓我們搬家,沒那么容易。我們要集體上訴。”
“上訴到哪兒我都不怕!”汪海就是汪海,他當即發出死命令:“黨委會的決定必須立即執行。明天下午6點以前,如不搬到指定地點,我就撤了你倆的職!”
黨令如山,全廠為之震動。
所有員工的眼睛幾乎都盯在了這件事情上,大家要看看,到底是汪海的刀硬,還是上面有靠山的安全科硬。
第二天中午12點,安全科仍按兵不動。
汪海立即又召開黨委會,決定罷免科室領導。
到了下午3點半,汪海派人上樓請科長下來,當眾宣布黨委會的新決定:正副科長全部免職!
安全科這才老老實實地開始搬遷了。
這一場斗爭,雖然打勝了,但事情并沒有就此完結。安全科不甘罷休,開始逐級上告,從市勞動局告到省勞動局,甚至驚動了國家勞動部,部里還專門派人下來調查此事。
在這種情況下,服務公司卻進入了緊張的籌備階段,經過40多天的高速,開窗鑿門,裝修出700多平方米的營業場地。5月8日這一天,樓上招待所,樓下百貨店、膠鞋展銷部、飯店正式對外開業。這是當時青島市企業走上以產品為主、多渠道經營的第一家。
汪海認為,企業改革,說一千道一萬,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在人的問題上就看你敢不敢動真格的。只有先解決了人的問題,你在市場上才能有所作為。所以,他提出:“企業管理部門最大的職能是什么?說一千道一萬,只有一條,就是為市場服務。”
接下來,汪海將廠里原有的武裝部、安全科、保衛科、車管科四個部門,合并為一個武保安全車管處;技術科、質量檢驗科合并為技檢處;廠辦與黨辦等行政部門也歸并一起。這樣,原先27個科室一下子精簡為17個,管理行政人員也由占全廠職工的11.8%縮減為7.8%,不僅大大精干了干部隊伍,還克服了以往部門之間的扯皮、內耗等問題。“我們要進入市場,要做雙星人,使我們的產品成為世界名牌產品,沒有一個好的干部隊伍是不行的,一個腐敗的干部隊伍是帶不出一個好的雙星人的,只要我們的干部隊伍不腐敗,雙星人不腐敗,我相信,我們雙星趕超世界名牌,趕超世界水平,不成問題。”——汪海如是說。 2.不靠關系靠競爭
大刀向舊體制砍去,需要勇氣。
汪海這條山東漢子,有這個勇氣。
汪海的這一“刀”,砍得有些猛,也很突然,以致讓一些既得利益者驚慌失措,惱羞成怒。為了不輕易放棄自己手中的某種”特權“,他們開始對汪海群起而攻之。于是,一時間里,汪海成了眾矢之的。
汪海當時面對的,是七種勢力:
1.部分有失落感、有意見的退居二線的老干部;
2.“文革”中誕生的造反派;
3.個別靠歪門邪道向上爬,如今被截斷了路子的人;
4.觀念陳舊,在計劃經濟的舊模式里生活慣了,如今卻跟不上形勢而受到沖擊的反對派;
5.上有靠山下有根底、長年無人敢管敢問的人;
6.長期不干活,整天混日子的懶漢;
7.因庸庸碌碌,能力平平,而被精簡機構撤換下來的部分基層干部,
如果僅僅只有這七種反對勢力,倒也罷了。但偏偏還有來自主管部門的責難。有領導發下話來,說:“國營企業哪有這么干的?汪海無視國家勞動人事制度,把橡膠九廠搞得烏煙瘴氣,成何體統!”
緊接著,又給了汪海一個“下馬威”:橡膠九廠改革兩年來所取得某些先進稱號,被統統取消了。
汪海急了,說:“他娘的,那個先進咱可以不當,那個名咱也可以不要,但既然我穿了自己的鞋,就要走自己的路。誰是企業的官?市場——市場才是企業最大的一個官!如果一個企業在市場上站不住腳,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胡扯!”
作為一個改革者,汪海最不能忍受的,就是來自上級部門的刁難。
但他必須去面對,必須去承受。
事后,汪海對此深有感觸。他說:
“搞機構改革,我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對得起。如果我沒有原則,沒有標準,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雙星。”
“橡膠九廠過去遺留下來的問題很多,尤其是人的問題,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局,你弄不好就會中箭落馬,頃刻覆舟。斗爭一直就是你死我活的。雖然,我每干一件事,都要先研究他們要抓我會有什么樣的理由。但是,我也很清楚,在中國,要整倒一個改革者,說容易也容易,說不容易也不容易。根據我的經驗,有兩條我認為非常重要,處理不妥,你自己就先把自己打倒了。一條是你作為企業家,能否抵抗得住金錢的誘惑;一條是與女人的交往要特別注意分寸,也就是說,別裝錯兜,別上錯床。而恰恰在這兩個方面,他們任何人都抓不住我的把柄。
“人的一生要有意義,還是那兩句話,困境中要自我感覺良好,工作中要自己拿自己當骨干。像我這樣的性格,這樣的思路,有很多人是看不慣的,他們面對你的時候就感到不自在,假如我遷就、妥協的話,那也就被壓制完蛋了,什么事也干不成;反過來講,我這樣的性格和思路,要是說話不算數的話,我也更難受。”
1985年6月,企業實行廠長負責制。青島市委本著企業的需要和實事求是的原則,打破紅頭文件的規定,破格提拔汪海當了九廠的廠長兼黨委書記。
這在當時青島所有的大企業中,汪海是惟一一個沒有大專文憑的廠長。
然而,集黨政大權于一身的汪海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以更大的氣魄,提出了破除企業內部“新三鐵”的口號。
所謂“新三鐵”,一是指盤根錯節的“鐵關系”;二是指舊體制中的條條框框和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鐵柵欄”;三是指人們頭腦中落后于改革的陳舊觀念所形成的“鐵鎖鏈”。
這“新三鐵”如同一張密不透風的鐵絲網把橡膠九廠罩得嚴絲合縫。誰要想贏得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必須掙破這個網。否則,只能在網中束手待斃。
為什么要打破“新三鐵”?汪海說,在舊體制下,衙門太多了,企業要想做些事,無論哪一個衙門只要你沒把頭磕好就別想辦成事。80年代我們為了打入國際市場,準備投資建一幢出口鞋大樓,光是審報就花去了兩年多時間,結果還批不下來。反正你蓋不夠36個公章,趟不下48條路子,就甭想辦成。我想如果按常規的審報手續,求那些衙門里的官老爺們一個個開恩,那國際市場上的黃花菜早就涼了。時間不等人,只有加快速度,自己先干起來。
是的,“新三鐵”不僅僅是我們體制中存在的弊病,還是幾千年封建文化積淀而成的陋習,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破除。它只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完善,才能被新意識、新觀念、新法則以及新型關系逐漸取代。
但像汪海這樣的人,決不可能因為它根深蒂固就不去抗爭。因為他深知,這“新三鐵”最大的危害是造成內耗,讓你朝后看,讓你原地踏步,最后讓你動彈不得。你要想輕裝前進,就非得過五關斬六將不可。
所以,在那段艱難的時間里,汪海的精力一半要干事業,而另一半還得要應付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可以想象,戴著鐐銬也要跳舞的汪海,該有多難! 3. “主人”、“仆人”誰管誰?
眾所周知,建國幾十年來,我們一直高喊著“工人階級領導一切”,工人是企業的主人,干部是人民仆人的口號。
但多年來,在多數的國營工廠,一個奇怪的現象卻是:勞動紀律、規章制度等,似乎都是針對工人制定的,而干部們則隨心所欲,不受約束——他們上班可以喝茶,可以聊天,可以看報,甚至,可以談情說愛,可以遲到早退,可以上街逛市。
于是一個問題便提了出來:在工廠,究竟誰是主人?誰是仆人?主人體現在何處?仆人又該盡什么樣的義務?主人的含義到底是什么?
汪海對此,感觸最深。
一次,他在黨委會上說:“沒有全體職工參與企業改革,只能是空中樓閣,只能是紙上談兵。”于是他建議職工代表大會成立一個常設機構——民主管理委員會。實行職工代表常年輪流脫產參與管理的制度,隨時隨地監督評議企業干部。凡是在工作中不稱職被委員會多次點名,或在關鍵問題上貽誤戰機給企業造成損失的干部,一律就地免職。
他說:“我們黨組織不能代替職工進行民主管理,而要組織、支持他們的工作,使工人們真正體會到當主人的含義。”
民管會一成立,首先把管理部門,特別是中層領導干部的勞動紀律作為第一炮來打。汪海僅一天考勤,就查出6名干部遲到早退,4名干部擅離崗位。他讓民管會將此考勤情況公布于眾,點名批評。
沒想到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被點名的干部氣急敗壞,暴跳如雷。一個被工人們稱為“女皇”的干部竟沖上宣傳欄,一把將通告撕得粉碎,跑到工會大鬧:“他們跟著汪海干,發動群眾整干部,等著瞧吧,沒有好下場!”職工代表一見這陣勢也有點慌了,忐忑不安地來找汪海商量怎么辦?
汪海說:“你們是企業的主人,主人管仆人沒有錯,怕什么,按照規定,怎么處理我不過問,假若一旦出了事,我來承擔。我就不信正氣壓不倒邪氣,封建社會的芝麻官還知道個‘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何況是共產黨的干部,能不為工人們撐腰嗎?”
而后,他又在干部會議上講:“我們干部管工人管了30多年,難道工人就不能管我們一次嗎?管一次就暴跳如雷,那還得了?今后,凡是職工代表評議表現差的干部,不管與我汪海是親是疏,一律免職,怪誰呢?你當不好仆人,就下去當主人嘛!”
全場人人高呼:“汪海萬歲”。
但也正因為此,有人到上面告了狀,汪海未當選為市人大代表。
汪海找到了市委書記俞正聲,說:“不選我可以,可別這么臭人呀?這樣的愚昧劃圈,我宣布不參加了。你們這種選舉辦法,太愚昧人了。把我劃在黨政干部圈里算什么?把我放在企業家里,咱們發表市政演講,附上政績,來個公平競選,你敢不敢?”
此外,為查處工人偷鞋楦鞋料的事,也驚動了市委。有人把狀告到總工會,說汪海檢查工人包,是侵犯人權,是“非法搜身,迫害主人。”
汪海不信邪,說:“我當廠長是仆人,工人是主人。仆人看門,主人偷?世界上哪有這種道理!
檢查三天,查出28個人。不管告到哪兒,查了就嚴辦,決不手軟。
還有從沂蒙山招來的山妹子,看到參加建廠會戰的職工發了一個杯子,她們沒有,就罷工。
“社會主義不是人人有份嗎?為什么她們有杯子,我們沒有?這不是明擺著欺負我們嗎?”山妹子找到汪海,振振有詞。
“社會化大生產決不允許這種胡鬧”。汪海毫不留情,扣發工資,開除帶頭鬧事的人。
某個上級領導的秘書,打著首長旗號找汪海要鞋。
要多少?
一張嘴:17雙。
17雙高檔雙星鞋得多少錢?
汪海知道后,說,要鞋可以,拿錢來。
沒法子,青島市委將一張1.1萬元的支票壓在了雙星。
某省里領導要鞋,點名讓雙星廠長送去。此人滿以為汪海會拍他的馬屁,買他的賬,但傲慢汪海卻只派了個秘書送去。
秘書把鞋送到后,就是不走,等著要錢。
“一分不少,這是汪海老總的交待!”秘書說。
青島市政府接待處一看情況不妙,要替領導墊錢。
秘書說,不行,汪海說了,誰要鞋,就要誰的錢。
對方沒辦法,只好給錢。
但只給了5塊錢,換走的卻是3雙鞋。 這樣的體制,能不腐敗嗎? 如此蛀蟲,國營企業能不“吃”垮嗎? 但汪海果敢地抵抗著這些,盡管有些艱難。 他說:“其實,這么多年我最痛苦的,不是穿不上鞋,而是傻子擺弄聰明人,庸人管能人。”
是的,傻子擺弄聰明人,庸人管能人,在神州大地,四處可見,八方可尋。這不僅是汪海所在的工廠的悲哀,也是我們民族的悲哀。
所以,汪海希望所有的主人,要成為真正的主人,并起到一個主人應該起到的職能。他說:“自己要拿自己當骨干,什么情況下都要感覺良好。中國人缺乏的就是這種自信,這種民族自尊。中國人站著不比別人矮,躺著不比別人短,為什么人家行我們不行?……當你的國營企業連個鄉鎮企業都競爭不過的時候,你的主人翁精神又在哪里?別老以為自己是最進步、最優秀的階級,別總以為自己是一切運動的生力軍。進入市場后,階級的界限是模糊的,今天的市場,靠經營而不是靠運動。工人階級是企業主人,但它的前提是,要無愧于這個時代。如果自己還想做企業的主人,而不愿做企業的殉葬品;如果自己還希望企業在激烈競爭的國際環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須重新選擇自己,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
1986年6月23日下午,橡膠九廠老生產線上,一雙綠色的解放鞋款款而出。
這是橡膠九廠建廠以來,生產的最后一雙解放鞋。
汪海目迎著這雙建廠以來最后生產的解放鞋,如同平常一樣,樂呵呵地走上前,親自為這雙解放鞋系上紅色的綢帶,然后高高舉起雙手,為它鼓掌送行。
工人們也噙著淚水,如同歡送光榮退役的老戰士一樣,把這雙解放鞋送進了樣品間。
早在1983年,汪海就在全廠宣布:三年以后,老產品全部退役。在1986年上半年以前,黃膠鞋一雙也不準在總廠的生產線上干了。到時候哪個生產線退不下來,我就先撤誰的職,等全撤完了,我再辭職。
三年過去了,汪海自己既沒有辭職,也沒有撤掉別人的職,而是捕捉住鄉鎮企業正在興起這樣一個戰機,把老產品的制作工藝、技術和設備向黃島的農村鄉鎮企業擴散。借他們的資金、廠房和低價的勞動力,去生產農村這個廣大市場需要的產品。而自己則騰出人力、設備,集中力量,搞好產品結構的改革和工藝布局的調整,上新品種,上新工藝,上中高檔產品。用借地生金,借水行舟的權宜之計,使一個“四老”企業,在當時條件下獲得新生。
是的,最后一雙解放鞋,既標志著雙星前段歷史的結束,也意味著雙星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1986年,以淘汰解放鞋為標志,汪海發動了名牌戰略的首場戰役——對老產品進行徹底的更新換代。雙星在國內首家成立了鞋業科研中心,建立了一支專業化的開發設計隊伍,從產品的開發、設計等各方面向國際名牌看齊,為“雙星”成為名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7年,汪海為“雙星”打出了這樣的廣告:向購買“雙星”二月份生產的老人健身鞋的消費者道歉,并請到各銷售點退換。
廣告一出,全國轟動。汪海還對外宣布道 :犧牲幾十萬元的損失可以用努力的工作彌補回來,但“雙星”在消費者心中的信譽和形象一旦受損,是難以彌補的。
汪海借這一事件在企業中展開了一場全面的管理和質量革命: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原材料供應基地;對不合格的材料寧可積壓在倉庫,也絕不容許流入車間,流向市場;建立嚴格的質量管理和檢查體系,在國內同行業中率先通過國際質量認證。
全體員工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當家作主的自豪,同時也第一次感受到了一個“主人”的真正職責與份量。
是的,汪海以他超前的意識和人格的力量,為“雙星”注入了強有力的生命活力,為“雙星”注入了新的思維和新的理念。他把主人翁意識職能化,把主人翁意識具體化,把自己從思想到行動完全溶入到企業的生命之中。在國營大中型企業普遍疲軟的情況下,他帶領雙星創造了不俗的業績,并用事實證明:只有給企業注入生命的人,只有把企業真正當家的人,才是企業真正的主人。而“主人”的職能之一,就是要管好自己的“仆人”。 4.變守株待兔,為主動出擊
中國的國營企業,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里,幾十年不變的一個經營特點是:守株待兔。
汪海對此早就深惡痛絕,卻又無可奈何。
到了1986年,汪海再也忍無可忍了。
他要改——不僅要改變服務態度,還要改變服務觀念;不僅要改變經營方式,還要改變經營策略。
他要變——變守株待兔為“主動出擊”。
一句話,他要向舊體制宣戰!
1986年的煙臺訂貨會,1987年的柳州訂貨會,1988年的全國訂貨會,被稱為雙星集團創業史上有名的“三大戰役”。這“三大戰役”對汪海的經營思路、經營觀念、經營策略,是最好的詮釋。
2001年5月,當雙星集團一位副總經理向筆者談起雙星歷史上的“三大戰役”時,既驕傲無比,又感觸多多,并對汪海充滿了敬佩之情:
1986年的煙臺訂貨會,汪海要求總工廠長、支部書記等上百多人全部參加,拉了滿滿三車人。中午吃完飯,老總(指汪海)布置工作,讓摸各廠情況。
晚上8點開會談觀感。這一談竟談到了第二天凌晨2點。大家說,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自以為膠鞋生產在全國名列前茅,便夜郎自大,沒想到人家的產品琳瑯滿目,讓人眼花繚亂。
廠四車間書記說:“來之前,以為通知錯了,來之后一看,才知道外面這么精彩。”
配套分廠廠長說:“我們的鞋型模具經常換,就以為了不得了。和人家精巧、漂亮的上海鞋一比,差距就出來了,回去還得變。”
書記們也表示:“我們以為自己是抓政治思想工作的,跟賣鞋沒有關系。這一看,就知道今后該如何教育職工了。”
回來的路上,每經過一個縣城,汪海必下令停車,帶著全體干部去各個商場考察,看哪些鞋好銷,別人都有哪些新花樣。
回到廠里的第二天,是星期日,汪海又召集各車間主任、全體設計人員和辦公室工作人員,跟著他跑到青島市場。這次又是滿滿當當地發了4車。走遍市內所有商場后,汪海又帶著大家去自由市場轉來轉去,轉了整整一天。他一邊轉,一邊對設計人員說:“你們不是小姐、老爺,不能整天呆在辦公室里,而要帶上你們設計的鞋,來蹲蹲自由市場,看看到底是好賣還是不好賣。”
事后,開發部果然拿著新開發的女式輕便鞋、帆布鞋、新潮鞋跑來試銷,結果一搶而空。第二天又拿去賣,價格漲到一雙12元,還是一下就賣完了。等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后,這才是大量投產。
之后,設計人員更是主動把以往的生產引導消費,轉到了消費引導生產上來。如有人電視上看到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鞋款式新穎,明后天就有人把“撒切爾夫人的鞋”設計出來,一上市,便一哄而搶,動畫片《藍精靈》,風靡全國,片子還沒播完,雙星生產的大批“藍精靈鞋”就成了搶手貨。后來還有明星鞋、騎士鞋、霹靂舞鞋、小學生體操鞋、農村婦女勞動鞋,等等,只要推出一個新品種,總是供不應求。
1986年的煙臺訂貨會雖然只訂出21萬雙鞋,卻大大改變了雙星干部的市場觀念,成為全體員工轉向市場、人人參與競爭的轉折點,被有人稱為雙星的“遵義會議”。
而1987年11月的柳州訂貨會,則是雙星進入市場后打響的第二個戰役。
柳州的深秋,陰冷潮濕,細雨綿綿,但在全國鞋帽交易會上,各個制鞋廠家卻大擺戰場,如火如荼。
雙星派了16名經營人員前去應戰。臨行前,汪海把他們召集到一起,叮囑說:“你們這16位同志都是企業的業務骨干,是肩負著橡膠九廠3000名職工的重托去參加柳州交易會的。你們的任務,一是要廣泛宣傳橡膠九廠;二是一定要拿到100萬雙以上的合同!”
據當時的廠辦副主任說,16名勇士帶著300多種樣品鞋奔赴柳州,在展覽廳的16米長的攤位精心布展,為了達到宣傳“雙星”牌產品的最佳效果,他們見其他廠家的豎幅都掛在展覽大樓的兩邊,惟有正門處還沒有人掛,便急忙找組委會商議,得到了允許后,才發現這個顯眼地方之所以沒有人掛,是因為很難掛得上去。交易大樓有相當于八層居民樓的高度,看了半天,惟一的途徑是順著水管爬上去掛。面對此情,大家紛紛挺身而出,冒著危險終于將寫有“橡膠九廠汪海廠長向全國廣大用戶問好!”“橡膠九廠‘雙星’牌產品歡迎商界朋友光臨洽談!”的兩條豎幅掛了上去。
但別的廠家也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在交易會正式開幕的前幾天里,各個廠家就已經開始大造聲勢,紛紛亮出絕招。
開幕的前一天,汪海帶著開發部的一行人經武漢、過長沙,一路考察來到柳州。大家見到他后都圍上去匯報情況。
“老總,咱甩著十個胡蘿卜(手指頭)一二一地來了,可你快去看看,人家的招數比咱還多。”
汪海一語不發地朝展廳走去。這時候的他已經是全國著名企業家,是膠鞋行業的頭面人物了。為了不引人矚目,他身穿長風衣,眼袋大墨鏡,給人一種將軍微服上前沿陣地視察的感覺
還沒走進展廳,就見大門口的廣場上全是大幅廣告。精明的溫州人、福建人用大招牌公開亮出“買十送一,買一千送三百”的大紅字樣。以此來招攬客戶。有的廠家有意壓價,甚至有的廠家還專門為客戶準備了厚禮。
跟在汪海身后的銷售人員一邊介紹,一邊忍不住提醒汪海:“老總,你看見了吧?咱們是不是也買些禮物?”
“瞎叨叨什么?回去再說!”見這種陣勢,汪海也有點急了。
走到雙星的展位,同樣花色的品種,雙星的價格比別人整整高出十分之一的價錢。這能讓客戶接受嗎?
晚上在下榻的小旅館里開會,汪海讓大家發表意見。有人說:像南方個體、集體企業那樣暗中給客戶個人口袋里塞錢,咱是國有企業沒法走賬。只有三個招兒,一是請客;二是買些毛毯皮箱之類的禮物送送;最后一招就只有適當地降降價了。
汪海問:“你們覺得咱家的產品,在樣式和質量上和他們比到底過硬不過硬?”
“當然,沒得挑。”“
既然沒得挑,一分貨色一分錢,為什么要降呢?”
大家不作聲。
汪海說:“雖然現在社會風氣是這樣,但我覺得負競爭只是暫時的,真正的競爭是正面出擊——正競爭。”
汪海所謂的正競爭,就是像田徑場上的比賽一樣,運動員按正常的體育規則比賽。但負競爭則不同,見人跑得快,故意下絆子,或者私下喝點興奮劑之類的東西,弄虛作假。雖然取勝,卻是一時的,傷天害理的。
“我們雙星要靠自己的實力、本事取勝,不搞歪門邪道那一套。”汪海說,“不是我打擊你們的情緒,你們這幾天確實做了很多事,也很辛苦,但是工作還是沒有做到家。下一步我看這么辦,交易會期間,全體經營人員一人承包兩個省,白天與客戶洽談,晚上要親自去拜訪客戶,拿著咱的產品找上門去攻關。大叔大姨大哥大姐地多叫幾聲,多認幾個‘親戚’。產品加感情等于市場,用我們真摯的情感、過硬的產品和認真的工作態度,去打動客戶——我們的上帝。我就不信他們不識好貨。” 他讓時任銷售經理的胡明立即起草一份廣告,連夜送到了柳州日報社。
盡管汪海迅速的做出了決策,但躺在床上的他仍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他忍不住問睡在另一張床上的廠辦副主任:“你說這價格是不是非降不可”?
“應該降”廠辦副主任分析道,“這次交易會光足球鞋就有六十八家,七種花色品種都是每雙十元五角,連名牌也是這個價。而我們比人家卻要整整高出一元,這肯定會影響競爭力的。”
汪海沉默片刻,口氣又堅定了起來:“咱的鞋設計好,花色新穎,咱憑價格高打出去。打的就是這個反差。”
11月5日,交易會正式開幕,雙星的廣告在《柳州日報》上打出后,經營人員購買了2000份分發到與會者手中。并在展柜高豎起一塊大紅招牌,赫然醒目地寫著:“不怕價格高,就怕貨比貨”的大字。再看經營人員們,一個個精神煥發,斗志昂揚地向客戶們宣傳著自己的產品,并對一個個客戶笑臉相迎…… 第一天,雙星便簽訂了30萬雙的合同。 曾參加了那場“戰役”的同志回憶說:
當晚,汪廠長在簡陋的旅館里,聽到30萬雙合同的喜訊后,非常激動,并吩咐當晚要多上兩個菜慰勞大家。在餐桌上他舉著酒杯,向勝利歸來的16位勇士一一敬酒。1杯、2杯、3杯……16杯,他眼含熱淚,足足喝下了16杯酒,我們在場的人也都激動得流下了眼淚。晚餐的氣氛特別高漲,大家紛紛表示:“汪廠長你放心,我們一定要爭下150萬雙的合同。”
一個半小時的晚餐結束了,大家都沒有休息,又奔波在柳州的大街小巷,去尋找客戶。
當晚,柳州下起了大雨。汪海在旅館里一邊思考著第二天的仗該怎么打,一邊著急地等待著“勇士們”的歸來,當劉樹立最后回來的時候,已凌晨兩點。
見劉樹立渾身被雨淋得透濕,直打哆嗦。汪海一把將他擁在懷里,用毛巾給他擦頭擦臉。
劉樹立忍不住嗚嗚地哭了起來,汪海也情不自禁地流著淚水說:“趕緊洗個熱水澡換換衣服,女同胞們先出去。”
等到劉樹立收拾完畢,大家已全無睡意,激動地坐在一起說呀、笑呀。汪海對他的部下鼓勵道:“感謝你們,橡膠九廠3000名員工感謝你們,你們是一支能打硬仗的敢死隊。”
據當時的廠辦副主任回憶說:
那天晚上,汪總還興奮的作了一首詩,可惜當時沒記錄下來,只記得詩中有藍天、大地和沙粒這樣的詞語,足以說明一位大企業家的胸懷。他還為我們每人破例買了一件雨衣。
交易會的第二天,汪海帶領著經營人員乘勝追擊,中午一統計,合同竟突破了150萬雙大關。
當報喜的電報飛回廠里后,黨委立即在廠的正門口貼出了大海報。此次交易會原計劃要訂出去100萬雙,結果簽訂的合同有250萬雙!
汪海用不降價、不送禮的手段,用過硬的產品和真誠的情感去征服客戶的決策,最終贏得了勝利,使自己的訂單數獨占鰲頭。
1988年,汪海又提出要獨家召開全國鞋業訂貨會。
這一決策使全廠從上到下都捏著一把汗。
有人說 :“哪里有企業自己搞全國訂貨會的?汪海盡出新花樣。”
有人說 :“這簡直就是冒險,哪有客戶沖著你一個廠子來的?”甚至還有人說:“汪海這人就愛搞新招,出風頭!”
但汪海這樣做,自有他的道理。他說:“我們請客戶來有三個理由:1.青島是旅游勝地,又是春天開會,有吸引力;2.咱廠子的規模、生產能力和工人的工作質量,請他們來看看,百聞不如一見,同時也可以拉近廠家和商家的情感距離;3.產品都是開發一代,生產一代,籌備一代。而未生產的花色品種對廠家來說是機密,根本不能拿到訂貨會上去。所以我們自己開,可以把整個實力展示出來,讓客戶們看到我們的發展前景和氣魄。”
訂貨會定于3月23日至25日召開,籌備人員心存狐疑,把能聯系到和能想到的客戶東拼西湊了265家,于2月中旬發出了邀請信。
開會的前一天,汪海叫人把雙星的大鞋擺到湛山賓館的大廳里,他要讓這只長5米、高3米、寬2米的真皮大旅游鞋,一進門就給人一個強烈的感覺。
沒想到,客戶竟來了540家,連賓館也住不下了。
會議期間,由于經營人員對客戶的熱情招待,結果訂貨數高達800萬雙,價值1.17億元,超過了雙星參加過的歷屆全國訂貨會的總額。
走在市場的前頭,捕捉第一個戰機,是汪海一貫的戰略戰術。
一個月后,全國鞋業會在南方的湛江、鎮江兩地召開,雙星組隊南下,準備參加鎮江的訂貨會。出發前,經營人員在連戰連捷的勝利鼓舞下,摩拳擦掌,嚷嚷著要帶回更多的合同。
汪海說:“別瞎嚷嚷了,你干不完去簽那么多合同干嗎?咱得實事求是講信譽,一旦按時交不了貨,不但坑了人家,也坑了自己。咱能干出多少,你們就帶去多少。”
經營部根據生產能力,只帶去200萬雙的合同。
結果,訂貨會的第一天,就訂購一空。
于是經營人員向每一個要求訂貨的客戶賠禮道歉,請他們諒解難處。語句懇切,情深意長,既加深了老朋友了感情,又交了許多新朋友。這一招驚得其他參展廠家瞠目結舌,眼巴巴望著中央電視臺記者對雙星進行現場采訪,羨慕不已。
從此,雙星牌產品在國內市場牢牢地站穩了腳跟,也為后來雙星產品成為國際名牌奠定了基礎。
這無疑都該歸功于汪海對市場的精明洞察和超前意識。
當時的廠辦副主任對此深有感慨,他說:“汪海的思想總是超前,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在他手里就能變出大花樣來。作為中國第一代企業家,很多都是描寫他的個人奮斗。但是我認為在商戰中的汪海是巴頓式的人物。在中國國有企業改制中,他是拓荒者;在經營思路上,他是市場的領頭羊。他用他的血,他用他的肉,鋪造了一條企業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