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一個成功的中國民族品牌。這個企業具有獨特的政治思想,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人心、人情、人德。心是人心,情是親情,德是道德。
這就是雙星從一個瀕臨倒閉的制鞋小廠,發展成為擁有鞋業、輪胎、機械、服裝、熱電、印刷包裝、三產配套等23個產業的龐大集團的秘訣。
雙星,一個聞名世界的中國民族品牌。已有90年歷史的雙星集團是中國最早的制鞋企業之一,今天的雙星已經從一個單一制鞋的微利企業發展成為綜合性特大型企業集團。
雙星集團總裁汪海是中國改革開放大潮中的風云人物。在談起雙星的成功時汪海面帶喜色,他說:真正的企業家不是具體地管,而是用思想(理念)、文化來管。雙星先創造自己的企業文化,創造雙星自己的思想(理念),最終形成雙星自己的精神。
在改革開放初期,國有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該如何開展?當時各種聲音都有。而汪海清醒地認識到,名牌是振興民族經濟、激勵民族自強精神的強大支柱。于是,他提出了“創名牌就是最大的愛國”,“創名牌就是市場經濟中最大的政治”,使雙星人找到了政治工作的落腳點。“將雙星文化植入企業,植入連鎖店,用文化統一員工思想”,這也是汪海在改革開放初提出的發展戰略,也是雙星30多年來堅持走的路。
人情的感恩:“親情化管理激勵員工”
汪海倡導親情化管理,這也是雙星集團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的一部分。上世紀80年代開始,汪海就親自抓員工生活,調整上下班時間,購買班車接送員工,員工們過生日送蛋糕,在中國沒有出臺中秋節放假規定前雙星就實施了休假制度。
如今,在汪海的帶領下,雙星的親情化管理已滲透到每位骨干,天氣熱了,工廠的領導會親自切西瓜、送冰糕、煮綠豆湯,增加降溫設備,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天冷了,送面包、送火腿、送熱湯。
楊會文和徐松艷夫妻倆是雙星青島輪胎總公司子午胎二廠成型片區乙班15成型機臺的主機手和輔機手,夫妻倆在同一個機臺上工作。一次,快下班時,徐松艷發現輔機處燈標偏離了4毫米,她便把這個情況向楊會文說了,想堅持生產完了這個班再調,楊會文馬上阻止了她,并讓她趕緊找來技術人員進行調試。“多干一條胎,不如干好每條胎”,這成了他們倆心照不宣的“夫妻規則”。在夫妻倆的共同努力下,他們機臺的胎坯平均合格率達到了99.57%,名列三班前茅。
雙星把親情的力量引導為戰斗的力量,把員工的心凝成一股繩,一種精神、一份力量,相互關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競爭,就像汪海說的:“我們把世界上最強大的愛情力量都調動起來了,怎能生產不出好產品?”
人德的體現:“調動主動性和創造性”
生長在孔孟之鄉的汪海,深知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是能有效動員社會資源的一種文化。
如今,在雙星下屬工廠的每個車間,都可以看到機臺旁邊懸掛著“誠信區”和“待檢區”,員工自認為質量合格的產品就放在誠信區,自認為有瑕疵或不確定請質檢員“確診”的就放在待檢區。而現在流水線上基本上沒有專職質檢員,因為“人人都是質檢員,崗崗都把質量關”,員工憑良心干活,出現質量問題不但要被下道工序索賠受到經濟制裁,且良心上也過不去。正是道德誠信意識的灌輸,使雙星的所有產品都是免驗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事業的不斷壯大,員工隊伍結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部分一線員工都是來自農村的青年,雙星改變教育方式,通過開展評選“名牌員工”、“爭當孝星”等活動,用最樸素的“行善積德”和“忠孝”來啟發員工的良知和本性,引導職工強化質量意識。“繼承傳統優秀的,吸收外來先進的,創造自己特色的”是雙星集團進行思想文化創新的宗旨。30多年來,他們正是靠這個宗旨,創出了一套以實事求是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和獨特的雙星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