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走市場經濟之路已近30年的時間,這30年,是舉世公認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30年;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中國財富增長最快的30年;是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大的30年,中國社會出現了經濟持久繁榮的大好形勢。但是,在經濟繁榮的背后,一些有民族責任感的有識之士看到了新的危機。
發達國家搞市場經濟已經300多年的歷史了,而我們才只有不到30年的經歷,但是,不管我們的市場化處在什么程度,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我們完全身不由己地被推到了這個潮流當中。在這種形勢下,強權國家憑借自身優勢以經濟手段和文化滲透的方式損害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影響他們的社會意識形態,說白了,就是經濟侵略和文化蠶食;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空前繁榮,生活水平極大提高,而人民的精神信仰卻極端缺失,把精神當成虛的、空洞的口號,單純追求物質享受,沒有了精神支柱。精神是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精神的喪失,直接導致了我們的企業隨波逐流,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因此,面對世界經濟一體化,一些專家學者和個別高官提出“不要再提民族工業了,中國做世界的加工廠就行了”。他們沒有看到中國現在的情況和三十年前已經大不一樣,我們不僅是一個大國家,擁有一個13億的大市場,而且又是全世界最優秀的大民族,目前,我們經濟上又有了一定的實力,工業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必須以全新的理念和眼光來看待我們企業的發展目標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方向。因此,中國首屆優秀企業家、一位具有強烈民族責任感的企業領軍人物、一位經歷了中國改革開放全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一直站在前沿陣地拼殺取得巨大成就的實踐者和成功者,雙星集團總裁汪海提出了“民族精神、民族品牌、民族企業家”在這個變革時代的重要性,提出要振奮民族精神,創造民族品牌,培育民族企業家隊伍,以此發展民族工業,振興民族經濟。汪海先生所提的“民族精神、民族品牌、民族企業家”的觀點被媒體稱為新時代汪海的“三民”觀,認為對引導目前中國的意識形態和長遠的經濟發展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民族精神
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是具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自信心,它是民族尊嚴的標志,是民族進步的靈魂。20多年前,中國從長期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計劃經濟年代開始步入商品經濟時代,社會的轉型導致人們的精神和信仰追求出現缺失和混亂,一切向“錢”看,一切以利益為紐帶,特別是在經濟領域,出現了唯洋是舉、崇洋媚外的現象,忘掉、丟掉了我們共產黨人自己創造的政治經濟學,單純唯經濟論、唯技術論,一切都覺得是西方的好,什么都跟著外國人學,管理要披上“洋衣”,產品要起個洋名,嘴里要說洋話,身上要穿洋裝,過節更熱衷于過洋節,就連廣告宣傳也要請個洋人,發展好的企業也因大環境不好,只能低價轉讓給外國人,還美其名曰是在“招商引資”。這對一個小國家來講,是可以理解的;但對中國這個13億的大國、大市場來講,對在美國眼中都把我們當成是最有威脅的敵人這樣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大國來講,這種做法是非常可怕、叫人擔憂的。這些所言所行,背離了民族精神,淡忘了愛國情懷。戰場奪權的年代,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共產黨人靠精神打敗了敵人;六十年代,在原子彈的研制中,我們的專家用中國最古老的算盤計算技術參數取得成功,這也是精神的激勵。而在現代商戰當中,我們卻害怕發達國家的經濟實力,出現這個反差是為什么?是不是充滿硝煙的戰場上奪權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撐,琳瑯滿目的商戰中就不需要精神激勵了呢?顯然不是。無論在什么時代,民族精神都是鼓舞人民奮斗的源動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那么,在當今時代又怎么體現民族精神呢?汪海提出“在市場商戰中,發揚民族精神,振興民族工業,創造民族品牌就是最大的愛國,就是最好體現民族精神”,確立了雙星在市場經濟中的航向。汪海還指出“市場如戰場,競爭如戰爭”,戰場上需要一種堵槍眼、炸碉堡的精神來打勝仗,商戰中更需要一種競爭必勝的精神來支撐。目前,就高科技而言,我們和國外相比,是有一段距離;但就制造加工業來講,我們絕不比他們差,我們現在差就差在認真的精神,不服輸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精神,自己沒有志氣、自己不相信自己的精神。像我們的鞋和服裝,發達國家大部分都是從中國進口,盡管原材料都一樣,加工廠也都在中國,我們的設備也是買了國外最先進的,外國人之所以還瞧不起我們,就是因為我們中國人缺乏必要的精神和志氣。根據雙星發展的現狀,汪海先生在1992年召開的美國新聞發布會上,就敢于說“雙星是規模一流,管理一流,品質一流,雙星的工廠是全世界制鞋企業中管理最好的工廠”。可以說,正是以民族精神和創中國人自己的民族品牌來凝聚感召人,在雙星才營造了一種“為企業干就是為自己干”的、爭分奪秒的、“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使企業始終處于熱火朝天、蒸蒸日上的發展之中。現在的雙星天天都是58年,在全國幾千家國有制鞋企業全面倒閉的情況下,雙星做到了“一枝獨秀”。一個競爭性極強、國外品牌沖擊最早的國有制鞋企業之所以能這樣長盛不衰,靠的到底是什么?雙星發展的成功奧秘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商戰中不能沒有精神,不能不要精神,這個精神就是民族精神。
(二)民族品牌
精神具有瞬間爆發的無與倫比的力量,但是我們什么時候都不能空談精神,有了精神作為支撐,還必須有經濟實力作為基礎。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進程,隨著我們逐漸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我們越來越體會到,在現代商戰中,要依靠經濟實力說話,誰經濟實力強大,誰就主宰這個世界,誰就掌握了話語權。而品牌又是經濟實力的代表,民族品牌可以說代表一個民族的尊嚴。因此,市場經濟越成熟,品牌競爭越激烈。我們所處的21世紀就是一個品牌競爭的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設計師鄧小平很早就提出“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拳頭產品,一定要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民族品牌,否則就要受人欺負”。在1995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組織的中國21世紀發展規劃研討會上,汪海先生也明確提出“21世紀的中國首先要規劃創出多少自己的牌子”。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事實已經讓我們看到,名牌是企業的形象和代表,民族品牌是一個國家的實力象征。至于有些人主張的“中國做世界的加工廠就行了,不要再提民族工業了,保持民族的東西,必然影響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只有接近和融入國際市場,才能迎合消費者的心理”的觀點是極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在韓國的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外國車,中國的合資汽車制造廠,都用自己本國品牌的輪胎來配套,這足以說明,民族品牌是支撐民族工業的主要力量,民族品牌是民族經濟振興的標志,民族品牌體現民族精神,民族品牌代表民族形象,民族品牌維護民族利益,民族品牌體現民族尊嚴。因此,我們也必須創造自己的民族品牌。
雙星牌運動鞋連續10年奪得同類商品銷量第一位。能在中國進入市場20多年的歷程中駕馭了復雜多變的競爭形勢發展起來,這個過程是艱難的。大家都知道,作為計劃經濟下的國有制鞋企業,幾乎在市場的洗禮中全軍覆沒,雙星的“一枝獨秀”是個特例,之所以說是特例,是因為雙星所處的競爭性極強的制鞋行業并不適宜于國有企業的生存發展,但雙星不僅生存下來,而且不斷發展壯大,不僅20多年來坐穩了鞋業龍頭的寶座,而且發展到擁有了鞋業、輪胎、機械、服裝、熱電五大支柱產業和包括印刷、三產配套在內的八大行業,成為一個綜合性制造加工業大集團。雙星專業運動鞋、雙星旅游鞋、雙星皮鞋、雙星輪胎被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成為中國橡膠行業唯一同時擁有四個“中國名牌”的企業。雙星的品牌價值達到492.92億元。在世界鞋圈里,雙星敢說無論是質量這個硬件,還是管理這個軟件都不比任何牌子差。雙星這個特例說明了什么?她首先說明了中國人是有能力創造自己的民族品牌,發展自己的民族工業,壯大自己的民族經濟的。正是有了雙星這樣的民族品牌,我們才具有了和國際品牌相抗衡的力量。但是,現在我們的民族品牌還太少,還不足以支撐中國經濟的崛起。
在這個地球上,無論經濟如何一體化,民族利益,永遠是一個國家不可放棄的底線。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是強權經濟、強權軍事支撐強權政治,掌握了“話語權”的強權國家可以橫行霸道,可以信口雌黃,可以顛倒黑白。國外企業將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西游記》、《三國演義》等搶先注冊就敢說是自己的知識產權。這不是強權是什么?因此說,這個地球上,只要存在國家、民族、政府、軍隊,就不可能實現我們理想中的經濟一體化。共產黨人最大的創造是政治經濟學,在這個地球上,沒有孤立的經濟,也沒有孤立的政治,什么矛盾都可以解決,惟有民族矛盾不可調和。惟經濟論、惟技術論都是站不住腳的,任何經濟手段都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我們應該奮發圖強,創造自己的民族品牌,做大做強自己的民族品牌。因為民族品牌是民族經濟的生死牌。
改革開放20多年,中國經濟保持了持續的高速增長,但在高速增長的背后,我們已經透支了資源消耗、成本優勢、優惠政策、人力資源和中國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市場。今后的發展我們拿什么來支撐?汪海先生認為,只能是具有自主創新精神和自有知識產權的民族品牌。在中國經濟形勢大好的情況下,我們不能忽視民族品牌的培育。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必須靠自己的民族品牌來帶動。創民族品牌應該是一項全國性、全民族的行為,是一項從上到下都必須高度重視和認真對待的行為,不管是哪個企業,哪個行業,創出的品牌首先是國家的、民族的,既然是國家的、民族的,就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在企業必須做出民族品牌的同時,政府要支持民族品牌,商家要推銷民族品牌,新聞界要宣傳民族品牌,消費者要熱愛民族品牌,專家學者要研究民族品牌。中國人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只要我們正確引導,全員發動,尤其是從上層領導開始,能以實際行動支持我們的民族品牌,穿用我們的民族品牌,將很快掀起創造民族品牌、熱愛民族品牌的熱潮。因為我們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干則已,干則驚人”,只要我們想干,根本沒有能難倒我們的問題,我們的城市建設為什么這樣壯觀,社會主義的草為什么種得都比資本主義的好,這說明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計劃指導相結合會產生無與倫比的生產力。所以應該相信,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全社會共同努力,中國人一定能夠創出真正的屬于我們自己的民族品牌。
(三)民族企業家
樹立民族精神,創造民族品牌離不開民族企業家,真正的企業家是當今世界上各國都稀有的人才。民族企業家更應該是全社會認可和保護的一個有民族責任感的能人階層。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族企業家?汪海先生主張:民族企業家首先要愛國,要有民族氣節,要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因為商戰中的利益從來都是有屬性的,民族企業家必須在國際商戰中能代表民族利益,堅持民族尊嚴,具有民族氣節。民族企業家就像戰場上的將軍、元帥一樣,在商戰中也代表民族的利益能打勝仗。他們對國家、對民族的使命感體現了最崇高的責任感,只有民族企業家才有骨氣和志氣創造自己的民族品牌,而民族精神和民族品牌只有依靠民族企業家來打造才能實現。
汪海先生在企業管理中貫穿了他的這種思想,在國際交往中實踐了他的這種思想,他不僅得到了廣大員工的擁戴,而且也贏得了對手的敬佩。他在廠區建起了代表中國文化的18米高的大佛,在大佛旁邊卻建了一座西方人喜愛的圣誕老人形狀的廁所,這一舉動讓西方人豎起了大拇指,認為體現了中國人的骨氣;汪海在1992年就敢于在美國紐約舉行新聞發布會,脫鞋打廣告,向美國市場叫板,展現了中國民族企業家的風采;雙星的管理聞名世界鞋圈,連以管理著稱的韓國企業都找汪海要廠長,韓資企業更是經常將招聘員工的廣告貼到雙星工廠大門口,高薪吸引雙星人;德國大陸公司評價雙星輪胎的管理比他們好;世界著名鞋業經銷商PSS公司認為“雙星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鞋廠”;汪海先生還在雙星度假村的山坡上塑了岳飛、戚繼光、楊靖宇、林則徐等民族英雄的塑像,因為在市場商戰中,民族企業家就是當代的民族英雄......這都體現了汪海先生的民族氣節和振奮民族精神的決心,這是民族企業家創造民族品牌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
另外,民族企業家要有以民族文化為底蘊、結合企業自身實際的獨創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不管市場是冷還是熱,都能夠駕馭市場,具備適應市場的能力,不斷地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帶領企業不斷創新,渡過難關,促使企業不斷發展。汪海先生挖掘了中國傳統文化儒、道、佛“行善積德”的精髓思想,以“干好產品質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積德”為基礎,以毛澤東“實事求是”的思想為原則,以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承包機制為內容,構建了雙星特色的社會主義企業文化、市場理論,被各界朋友稱為“汪海思想”,汪海則把自己從30年的實踐中提煉總結的理論稱為“ABW論”。雙星人所倡導的“ABW”理論,就是汪海先生帶領雙星人在實踐當中總結提煉的具有雙星特色的企業發展哲學,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實踐的理論,是從中國特色市場經濟之路中提煉出來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涌現出來的少有的對中國企業經營和經濟發展極具指導意義和啟發作用的“中國特色企業發展哲學”。雙星能把中國的傳統產業做大、做強、走向世界,靠的是繼承了民族文化的優秀內涵,吸收了外部先進的管理經驗,創造了自己特色的發展模式。現在,雙星的外殼還是國有的,雙星的文化理念是以毛澤東“實事求是”和中華傳統文化“行善積德”的精髓思想作為理論基石,而雙星企業內部的操作則是用鄧小平社會主義特色的、內部市場化的承包制度來管理,兼收并蓄成就了雙星的“獨花一放”。汪海以自己的理論成就了“思想企業家”的美譽,汪海以自己的實踐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涌現出的屈指可數的國企改革的探索者、實踐著、成功者和幸存者,是中國當代當之無愧的民族企業家。
民族企業家是民族精神的體現者,是民族品牌的締造者,是民族工業的掌舵人。民族經濟的振興需要在民族企業家帶領下去拼搏。我們應該充分認識民族企業家對于振興民族經濟的重要作用,建立一套有利于民族企業家成長成熟的體制機制,保護我們的民族企業家人才,培育民族企業家隊伍。只有在民族企業家的帶領下,才能振奮民族精神,創造民族品牌,發展民族工業,壯大民族經濟。
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充分認識汪海先生的“三民”觀。汪海先生這一創新的理論觀點必將感召更多的企業和企業家創造我們自己的民族品牌,更快地發展我們的民族經濟,更好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光榮而偉大的任務。在中國經濟的復興中,世界級的民族品牌將層出不窮,世界級的企業家也將不斷涌現,這必將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大舞臺的主要力量,使中華民族更有尊嚴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